教育,是每位上了年纪,家里有娃的家庭必备的技能。
教育,有很多方式,但不少的家长,却喜欢用最激进的冲锋方式。
写作业对孩子吼,
练琴对孩子吼,
考试对孩子吼。
把自己吼到犯高血压,把自己吼到搭心脏支架。
而那个被吼的孩子呢,一脸懵,该咋样还是咋样,不明白父母吼个啥劲,不会就是不会,吼有啥用?
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何不少家长对吼孩子这事如此有执念,孩子聋不聋你不可能不知道,为何要把自己声音拔得那么高,而且是三五不时来一下,既然结果始终没有改善,为何不能换一条路走走呢。
而说到教育,自律一定是教育理念的致胜法宝,没有哪个学霸学神的字典里是没有“自律”这俩字的。
但如果把“自律”对应到成人世界里,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玩意并不好玩。
我们成年人靠什么做到自律?为何不喜欢上班还是每天逼迫自己朝九晚五,为何不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潇洒人生?
我就说我的答案吧:穷+法
因为“法”限制了我一夜暴富的机会,所以“穷”的我只能靠“自律”去换取生存,而时间一久,这种“自律”就会内化到我的认知里,限制自己(放肆的行为),监督自己,驱动自己。
成人的自律,尚且需要经历现实的暴Da才能形成,那么孩子的自律,有点自知之明的家长自然也就知道它怎能轻易形成?
那么自律这件事,“逼”有没有用呢?
说到“逼”这种方法,最近有一个热词叫“蹲族”,可能有的人还不了解,那按照惯例我都要唠一唠,先上百科,然后说人话: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群人。
在《半月谈》杂志中,记者经过采访、调查,总结发现北上广深的“蹲族”已经蔓延到了二三线城市。
在《浙江日报》中,更有一标题为《躺在出租房2年,杭州学霸小伙为何成为“蹲族”》的鸡娃家长“K怖”片。
这位杭州学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务员,虽然经济条件不宽裕,母亲80块的地摊裙子舍不得买,父亲为了他也不再抽好烟,但为了重点培养孩子送进重点大学,500块一小时的补习班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因为父母的期待和牺牲,这位小伙也是非常争气,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18岁之前整日只读圣贤书,连个朋友不交。
结果伴随着父母的期待“考上好大学就结束了”,他也当真在离开父母进入大学之后开始了“娱乐至死”的报复性反弹生活,缺课成了常态,游戏成了精神粮食,撒谎成了必备技能。
毕业之后不愿屈服于996,又以考公务员为借口向家人要钱躺出租屋省吃俭用,目前已蹲2年。
随着蹲族的“觉醒”,不少父母才惊觉,鸡娃的风险不仅仅在于你耳提面命十几年,反而还伤害了亲子感情,更在于你拼尽全部财力、精力鸡出来的娃,最后可能达到你的预期后,不想再努力了,只想放下放下红尘,蹲在家里与手机电脑为伴,浑浑噩噩度日。
所以,逼有用吗?
有!逼,确实能逼出成绩来,逼出好大学好学历,但逼不出来自律。
逼孩子不行,不逼孩子他那能拖延到地老天荒的功力能让父母心脏骤停,那孩子的“自律”到底该如何才能形成就成了所有家长最关切的问题。
1、把未来拉到现实
在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为自己订立的目标越具体,越是有画面感,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具体什么意思呢?其实在蹲族的事例中,我们也能很明显感受到鸡娃父母们对孩子建立的目标,那就是“考大学”,但同时很多父母也搞错了一件事,那就是“考上好大学”并不是结束,而是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并有能力去为之努力,才应该是激发孩子去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想想我们以前课本中的大禹为了治水,放着老婆孩子不要,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治水患之后更长久地与老婆孩子热炕头,而不是时刻担心家门被淹,一家人在随时可能领盒饭的剧本中战战兢兢。
因为有长远的目标,大禹才能忍住心中想要放纵的念头,呼哧呼哧埋头苦干。
所以,要不想被鸡的娃最终成为“蹲族”,我们的做法不是去给孩子设立目标,比如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赚到多少钱。
而是多跟孩子唠唠,让孩子自己去树立目标,问问他喜欢做什么,将来想要选择什么职业,是当领导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还是搬砖每天呼哧呼哧,亦或是当Up主每天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当未来的理想越具体,越有画面感,让孩子感觉到目标的可行性,他自然也就有动力去实现它,而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么。
2、把理想理出细节
说到理想,现在的和平时代不如从前,当游戏、旅游、吃播Up主等在大多数父母眼里看起来非常“不正经”的职业反而成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香饽饽。
因此一说到谈理想,不少父母首先担忧的就是“如果孩子跟我说他的理想是玩游戏,成为电竞选手怎么办”?
尽管绝大多数父母都反对孩子的这个理想,但心里又何尝不知道其实根本无法阻止,就算明着孩子不玩,软的躲着玩,强的对抗也要玩,委婉地等到完成父母给的KPI,上了大学去了外地再玩的例子我们也没少见,左看右看貌似都不得行,那对于父母来说,难道真的只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其实不管孩子对自己的职业有多“荒唐”,多数孩子的“拖延、不自律”诱因都逃不出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好孩子,让孩子和梦想之间搭建起更强联系的桥梁。
在《高绩效教练》一书中讲到,将看似很远的理想拉过来,具体细化到他当下可操作、可以努力达到的目标,他就更会知道,当下要做什么。
所以,自律的核心其实就是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要干什么,而主角是“自”,而不是父母,哪怕其他更权威的人。
比如,如果孩子表明自己喜欢玩游戏,想当电竞手,那么可以这样唠:
父母:为什么你想当电竞手呢?
孩子:因为好玩,很酷,也可以养活自己。
父母:那怎样做才能成为你口中的电竞手呢?
孩子:多玩游戏,手速快,走位准就可以了。
父母:这是你以为的还是事实呢?我们一起去找找职业电竞手的资料,深入了解一下,看看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父母:随后我们根据职业电竞手的标准来看看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在哪些弱势方面需要加强,如何去加强。
所以你看,稍微把理想梳理一下,孩子现在要做的该做的其实也不少吧。
总结起来,其实让孩子自律的方法并不难,
一肯定:肯定孩子的梦想,哪怕在我们看来并不太正经。
二了解:了解孩子对未来的规划,对理想所具备的能力。
三细化:将未来细化到孩子的生活,现在立刻可以为理想做哪些添砖加瓦的事,比如如何提升反应能力,如何更准确走位,有没有信心和能力做到每天16小时以上的高强度练习等。
同理,除了电竞手之外,什么旅游、美食、主播Up主等在不少家长眼里看起来颇有一番“走捷径,好吃懒做”的内味,但要较真起来,其实肚子里要没有一定的墨水,还真做不了。
比如旅游,除了需具备几近“野外求生”的能力,还要有舌灿莲花的口才,而不是每到一个地方就是“卧X,这景色真美,真好看,鸟真大只……”
因此,我们的责任,只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孩子的自律,是在于为自己的梦想打基石,并为此去添砖加瓦,这才应该是真正意义的“自”律。
3、把要求身体力行
在不少说孩子有问题的家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那就是一边是家长身体力行地向孩子展示手机、游戏、麻将多好玩,一边“口”不停蹄:学习最轻松了,你怎么就不爱学,像我们那个年代,上学都是一种奢侈,你妈妈那时候就非常爱读书,可惜没机会……
就这样的两面派,说的话除了让自己玩乐的更心安理得外,估计也只有鬼才会相信读书比玩手机更有趣。
但要说到为了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当996社畜的我们也必须要逼自己回家之后也无法放松吗?
其实在我看来,并不需要对自己做到如此狠心。
比如我因为订货、沟通、获取资讯等基本都通过手机来获取,因此我看手机的时间基本不短,但孩子一天玩手机的时间却都会愿意被控制在一小时以内,这是因为我
一没让手机发出“诱人”的声音,
二我不隐瞒我在手机上的活动轨迹,并告诉孩子,如果你能看懂字,也能用手机工作学习,那么以后看手机的时间也可以更长,
三能及时回应孩子对我的需求,让她知道我并没有沉迷手机不可自拔,我同样在意她。
所以就算我玩手机时间再久,对于孩子来说反而是种动力,而不是让她无法自律的因素。
因此,让孩子学会自律最好的方式,又何尝不是身体力行,让孩子看到父母积极生活的态度,并激发他向着他想要的方向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