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
当时的清华校长罗家伦仔细看过他的英文和国文卷子后,觉得他是文科领域的天才,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于是破格将他录取到外文系。他刚一进校就因为“15分的数学成绩”成了名人,原本同学们对他都是嘲笑和不屑的态度,但最后却又被他惊人的表现所征服,转而对他敬佩不已。
这个人就是钱钟书。钱钟书19岁参加高考,他的国文成绩特优,外语成绩满分,数学只考了15分,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总分在当时被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
一进入清华,钱钟书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目标,凭借着照相机般的记忆力,他博览群书,迅速读遍了清华的所有书籍。老师上课讲的钱钟书基本都知道,除此以外他还能讲出老师不知道的知识。于是,清华学生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清华之龙”。他曾经放出豪言:“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的导师。”这话听起来很狂妄,但他的确有狂傲的资本,实力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一次,仅有25岁的青年教师赵万里为钱钟书等一班人讲版本目录学,讲到某本书,自负地说:“不是吹牛,这书的版本只有我见过。”钱钟书当场回应:"这个版本我也见过,而且我见过好多次。”赵万里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原计划讲十个专题,却留出七八个专题让钱钟书去讲,同学们都很佩服赵先生的雅量。
在那个时代,教育不是所有国民都可以享受的。经济,社会,国民性质决定了学生资源整体的状况,即使像清华、燕大这样的学府,也不可能招收学科全面的优秀人才(甚至于最早建校的时候,去读书的还要免学费给补助,即使如此仍然少有人去)。另外那个时代,人们在某些思维方面,还是很灵活的,时代决定了变通性,那时可以的,也许今天不可以,今天可以的,也许那时不可以。
人才包括全才和专才,有全才最好,没有全才有专才也不错。所以,通过这种破格录取,给专才提供了深造的机会。
关于专才与全才的辩论早就持续了很多年了,但一直都没有一个绝对的结果!其实这也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题!
以当年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为例,在王维克先生发现他的数学天赋之前,他的数学成绩从来就没有及格过!甚至还因为卷面潦草,多次在其他老师那里得过零分!而王维克先生却耐心的发现了华罗庚潦草卷面中的正确与简练!从而对华罗庚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古人说的很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战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钱钟书的一生,是在用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
钱钟书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60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钱钟书有狂者的风度,却又表现出狂者的个性,狂得直率可爱、可敬、可亲。自负有之,但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