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4名同学,只有3名能过普高线,大家怎么看?

目前我国其实中考比高考的压力更大,如果大家认为进入普高就是正式升学的话,那么我国目前很多地方普高的录取率大概是50%~60%,这样一种录取率其实比高考的录取率要低很多。目前我国高考的录取率,几乎已经可以达到80%多,甚至有些地方达到90%。而中考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分流,大概50%的学生要进入职业高中或者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那只有50%的左右的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所以对于全班54个人,只有3个人能进入普高校,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对于老师的这个“结论”,不仅家长感到吃惊,而且很多网友在评论中也表示出“不解”。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师不一定是故意在制造“紧张局势”,现实就是这样残酷。

一个54名学生的班级,只有3名学生有希望考上普高。这种“惨状”不能单独地说是班级老师太水或学生太差所致,其原因与学校管理、学生来源、家庭教育等多方面有关的。同样,这种情况也不单单在农村学校存在,城市学校也不是没有。

农村初中,有时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只有3、4名学生上普高,30多年的初中教学经历,至少也碰到过不下5个,甚至“光头班”我都见过2个了!

城市初中,一个班仅3、4名学生可考上普高,曾听自己大学时的同学讲过,她所在市中学的普高升学率就非常低,教学质量上与乡村初中没什么区别。

造成这种“惨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片面强调“升学率”的现实下,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学校发展“恶性循环”更突出。这样的学校或班级在生源问题上,基本有一个共性:不仅招不到优质生源,而且留不住优秀学生!在此,以自己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农村普通初中的某个班级为例,作个简单分析——班级概况:

该班共46名学生。全年级共4个班,各班学生是按抽签形式好中差搭配分配的,即4个班为同样生源的“平行班”。但在初一下期时,学生总体成绩已明显差于其他3个同年级班。中考结果:仅3名学生上了“普高”,其中一位名列全年级前3名,另外2名刚好达录取分数线。

导致班级“惨状”的主要原因:

1、是国家对于教育的分类的政策造成的。当然这个也是因为目前我国目前的教育的现状决定的,因为目前很多地方其实是缺乏技术工人的。而大家实际上都愿意去读普通高中,从而进入大学进行学习。但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才是缺乏的,主要针对这种现象,所以国家提出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就是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就想到要中考的学生,要有50%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者是一些职业高中进行学习。

2、看你所在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了。因为在目前各个地区各个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差异是比较大的,好的学校普高的升学率都会比较高,相对教学质量差一些的,普高升学率相对会比较低一点的。所以说为什么会出现学区房,为什么出现择校,就是因为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距非常的大,这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的体现。

3、新生分班时,学生分配确实不均衡。突出表现在二点:一是,曾经以班级最高分分配来的一名学生,进入初中该班后,平时成绩一直处在中下水平。用当时老师的说法是“小升初成绩不实”。二是,小学阶段就已“臭名远扬”的“三大金刚”竟碰巧全进了该班,他们对班级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用当时该班主任的话来讲就是“我咋就这么倒霉?”

4、该班生源分配上的“吃亏”,不仅加大了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的难度,也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因为老师再努力教学,也很难竞争过其他班。既然竞争不过,就放弃了竞争。

5、班级班风学风成绩越差,学生及老师就越不稳定。从学生方面看,该班本来有2位学生成绩还蛮好的,但由于班级状况差,他们中途就转学了。从教师方面看,该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几乎每学期都有调整。

6、上级对“普高线”的定义和划定,本身就存在“歧视性”问题。按理讲,所谓“普高线”就是指能被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的最低分控制线。但上级为”高考”考虑,我们这可被上级和学校认可的“普高线”实为“重高线“。全县仅两所高中,实际均为普高。只是,一所为“重点高中”,一所为“普通高中”。上级在给学校及学校给班级下达“普高”升学指标任务时,实际仅考虑上重点高中学生数。而真正上了普通高中的学生是不计算指标任务的。因此,学校和老师在抓升学率时,也只注重在个别有希望上重点高中的学生身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国家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止学校分快慢班,重点班和普通班等(以下简称快慢班),但是小升初成绩出来后大多初中都会分快慢班。这是保证一个初中升学率的有效途径。如果拉平分班,每个班都给几个尖子生,一些中等生和一些差生,最后结果是中间吃不成,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最后大家都没学好。

学习成绩好的家长都不反对分快慢班,学习成绩差的家长和学生基本都反对,但是反对无效,因为刚上初一(现在叫7年级)分班根本不会让家长知道,更不会让学生知道。平时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教育部也是不让排名公布的,所以家长和孩子基本大都不知道。

大多人是高中成绩好,初中成绩好,小学成绩也好。只有少数人比较特殊,有的小学成绩好初中不好,有的小学成绩不好初中好。有的初中好,高中不好,有的初中不好高中好。这种特殊情况是存在的,人数非常少,并不影响初一开学的分班,也就是说初一开学的分班大多数人升学基本都是定性的,只有少数人会有变动,但并不等于定性一个学生的前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上初中时,当时流行考中专,中考结束成绩出来先录中专,后录重点高中,再录普通高中,最后录职业高中。当时我们初三四个班,分两个快班和两个慢班,结果两个慢班连一个普通高中都没考上,更谈不上重点高中和中专。

一个班54人能有3个过普高线,这很正常,至少比我上初中时的两个慢班强。

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不是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唯一手段。

这几年我发现我们老家一个小学的校长,一个镇的镇长,还有其他镇的几个站长都是我初中原来那两个慢班的同学。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说这几个同学当时普高都没考上,更谈不上重点高中和中专,他们怎么都当了领导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当年冒名顶替了别人中专成绩,二是上职高,我认为上职高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职高,技校,中专可以对口考高职,而高职到大三可以专升本,同样可以拿到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

班级真是这样,家长和孩子也不要灰心,我同学的真实例子已经给你指明了学习方向,学生也可以学个一技之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此看来,“全班54名学生,只有3名能过普高线”,与当前过分强调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