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近日,一段来自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内容火了。而这位走红的作者名叫黄国平,曾是一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生。
听起来,是一个很了不得的人物,如果不问其学习经历,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某个富裕家庭培养出来的人才。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富裕家庭的孩子,而是一个从小山坳里一步步走出来的“生活王者”。
黄国平,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的一个小山村,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绵阳南山中学,重庆的西南大学,最后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从乡、镇、县、市一步一步走出去,在这求学二十载里,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带来的各种伤痛,还要过早地直面各种人生的生离死别。
01 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
1987年出生的黄国平,如今也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但是身边的亲人基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正如他在论文的《致谢》中写道:
“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父亲在家的日子不多,即便在我病得不能自己去医院的时候,也仅是留下勉强够治病的钱后又走了……同年,和我住在一起的婆婆病故,真的无能为力。她照顾我十七年,下葬时却仅是一副薄薄的棺材……”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充满的各种辛酸和无奈感情。
然而,贫穷和死亡并没有让他意志消沉,反而更加锻炼了他的能力,磨砺了他的心智,使其对生活有了更宽广的认识。正如他文中所言“每次回去看他们,这一座座坟莹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所以,纵使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已经背负了人生过于沉重的苦难负担,他依旧坚强地活着,珍惜时间,努力地在那条充满荆棘的贫穷路上,艰难地跋涉前行。因为心中有光,心中有信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苦难背后的坚守与奋斗,是志与坚的淬炼。
为了挣钱上学,年少的他,只能白天读书,晚上抓鱼,周末养猪,抓黄鳝。而那时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在油灯下写作业。
黄国平伯父:他从小家里面就很穷,他自己刻苦耐劳,学习很用心,放牛都在看书。
最终,皇天也不负苦心人,艰苦卓绝奋斗读书二十余载,他考上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毕业后入职于了腾讯,成为了该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Lab”的一名高级研究员,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这可谓是典型的现代版《送东阳马生序》。
02 功利化时代之下引人入胜的问题思考
看到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很多人都热泪盈眶,感动不已。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今天这个功利化的年代,似乎已经很少看到这样淳朴感人的故事了。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充斥着太多“读书无用论”的调调,尤其是在贫穷的家庭里。
比如几年前,成都一位父亲“不供女儿上大学,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的言论就引发了热议,结果在一份上万网友的调查中,竟有高达七成的人表示支持这位父亲。
理由是什么?其一,人们认为,上大学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
有人对此做过分析,话说上大学几年的费用,少则几万,多着十几万,几十万,如果念完高中就去打工,别人上大学的几年的时间,一年至少能挣几万,几年下来,就能挣到了一个买房子的首付钱。或者,用以开店做生意,也能赚钱。
而上大学不仅没有赚到钱,毕业之后,还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风险。从社会现象分析来看,每年大学生毕业就沦为了“啃老族”并不在少数。很多家庭对自己读大学的孩子寄予了无比的厚望,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学历带来的并不是高薪和有尊严的生活,而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未来。
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每月领到的工资,还远不足于偿还此前欠下的债务。许多毕业生的月薪,大多是三四千元,面对着城市的高房价、物价,他们不得不蜗居在条件比较差的廉租房里,而这样的群体,有个别名叫“蚁族”,即像蚂蚁一样艰苦而勤劳地工作生活着。
有些毕业生,甚至干脆不找工作,回到原地和父母干起了辛苦的老本行活儿。所以,读大学就是高风险投资,一不小心就失败,血本无归。
其二,人们认为社会是更好的大学。上大学接受的教育,是封闭性的、填鸭式的教育,学生都活在象牙塔里,每天学到的都是一些浅层皮毛的理论知识,很多学生都是走走过场,并未真正用功学习,每天熬夜追剧打游戏成为常态。
走出校园,动手能力比谁都低,但是心态却高傲无比。论及挣钱能力、抗压能力,远不如在社会被捶打多年的民工。反观那些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现在已经是大老板。所以,还单纯地拼尽全力为读书而读书的,就是死脑筋。
03 寒门难出贵子
除了“读书无用论”,还有另一种论调叫:“寒门难出贵子”,这种论调同样让人感到不适。
几年前,针对这个话题,一位名叫刘云杉的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就曾做过这样一个数据统计,结果发现:从1978年到1998年,北大学生中约有三成来自于农村,而到了90年代中期,数据明显下降,到了2000年起,其数据下降到仅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感慨万千的结论:寒门难出贵子,就读名校的大多数是精英家庭的子女。倘若遵循马太效应,这一现象将会愈演愈烈。而这一研究得出的结论,和保罗·阿尔蒙德与迈克尔·艾普特执导的纪录片《人生七年》的主题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点。
透过这一现象,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几个突出的原因点。
第一,寒门拥有的资源少。
富裕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优秀的老师给其进行辅导,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啃着一本早已被翻烂的教科书,死记硬背,费劲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才能获取更多的图书知识。
而且,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明显要优于乡镇的孩子。所以,从拥有的社会资源来看,寒门学生输在了起跑线上。
第二,穷人家的孩子,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对于一个穷困家庭来说,生存是头等大事,穷人家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他们需要拼命地工作赚钱血汗钱,养家糊口,让每个人都能吃上饭。至于孩子能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能不能上补习班、兴趣班,这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关注范围和承受范围。
然而,人生的这场博弈,穷人家就注定是输的吗?
无数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只要不放弃,一切皆有翻盘的机会!也正如文中开篇提到的位那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中科院博士一样:读书依旧是通往成最好的途径,对穷人家来说,更是如此。
04 贫穷更应该读书
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即便到了如今,读书依旧是底层通往成功的最好途径。因为读书具有的选拔功能,将能最大可能保证合理与公正。
此外,在这个越来越讲究知识和眼界的年代,你的思维将决定你的格局,你的格局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少些功利,你会发现,读书的用处绝非是能不能体面挣钱,能不能挣大钱那么简单。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境界,让人更好地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也能更好地去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观点,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
网上有个“越低层次的人,思维越固执”的说法,被很多人点赞、分享。的确,谁说又不是?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思维越受局限,他的观念也越受限制,很难去接受别的观点。
因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越低,其想法就越单一,越缺乏判断力,人就会表现得越固执。比如前段时间,那位不听民警劝阻,被人骗了567万的大爷。心理学上,将这种越是无知,越盲目自信的现象,称为“达克效应”,即认知偏差现象。
查尔斯·达尔文曾说:“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说得不过如此。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读书就是一种最简单实惠的方法。
多读书,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见更大的世界,开拓视野,提高认知水平。
因为读书,能让你一直在思考的路上,当经历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认知能力提升了,固执自然就减少了。通过读书学习,你会发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减少了,生活变得更有趣了,精神更丰富充盈了,纵然日子过得平淡,也依旧能把生活过得美好。
读书,让你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看法,也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好的了解和规划。
所以,贫穷,就更应该读书!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