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小舍得》作者鲁引弓:今天的孩子,孤独、迷茫、无意义

最近热播的《小舍得》里,真实的教育现象引发了对“教育焦虑”的讨论。如何走出焦虑?原书作者鲁引弓认为,父母要接受成长的未完成时。孩子未来的发展,来自于未知,这一代父母的经验也许不够用。看见孩子的激情所在,把创造、选择、做决定的权力交给孩子,孩子才能成为接班人。

聚焦“小升初”话题的新剧《小舍得》播出,引发无数家庭的共鸣。这是继《小别离》《小欢喜》后,作家、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者鲁引弓的小说作品第三次被搬上银幕。

鲁引弓,作家、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教育四重奏”丛书(《小舍得》《小痛爱》《小欢喜》《小别离》),其他长篇作品《笨男孩》《放学路上》《音乐会》《同学会》等。

“叔叔,我觉得我是孤儿,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在和鲁引弓的对谈中,他描述了如今补课一代中的孩子,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走访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几十所中小学后,鲁引弓发现,很多从小就开始补课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即便是那些考了高分的孩子也会这样问。

“这一代家长的经验不够用了”,采访中他这么说道。

的确,每一代孩子都是不同的,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需要许多支持。

鲁引弓的文学创作,带有传媒人的敏感和温情。他看到的今天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在乎什么?他们想成为什么?面对这一代孩子,我们怎么做父母?以及最重要的——面对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孤独,是我采访中接触到的高频字眼

问:在采访中,您接触了许多学生和家长。您觉得今天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有什么不同?

鲁引弓:我本来觉得,可能我和中学生之间没有那么多话好说。因为他们和父母之间都存在代沟,更何况是我这么一个陌生人。但是没想到,他们对我非常热情,特别想跟我倾诉。

家长常常会和孩子讲,你小说别看了,电视剧别看了,等你考完大学,爱怎么看就怎么看,爱怎么搭乐高就怎么搭乐高。但今天的孩子,会这么回答:

幸福是有时态的,现在时和将来时,而且幸福和快乐的时态都有比例的。如果没有幸福的现在时,那么我如何保证快乐的将来时?就是说,如果我连现在的快乐都保证不了,那么我将来的快乐谁能保证呢?

老师和我说,那些从小补课的学生到高三的时候,对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任何兴趣了。ta可以考很高的分,但是ta本人没有兴趣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以那种少年人的天性,会感到生命意义的迷惑:所有的选择都是爸爸妈妈做的,那么我的价值是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小舍得》学霸子悠心声

孤独也是我采访中接触到的高频字眼。 孩子一星期回家一两天,和家长是没有太多交流的。仅有的那点时间,更多的家长却问的是成绩:你怎么又考差了,你排名多少?家长花了很多钱和人脉,把孩子送进好学校、报了补习班后,就觉得有人帮ta看着了,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解脱一点。

我接触的很多学生,特别成绩好的学生,非常天真,也很单纯。但正是这样的天真和单纯,让ta把视野局限在,ta的前面还有几名学生。有个班里排名第3的学生和我讲,这次参加竞赛怎么失败。我就告诉他,你都已经第3名了,排在你后面的人难道就不能过日子了吗?

在外因和内因相互触动的情况下,孤独就成了一个很让人忧心的字眼和心理现状。 孩子们和我说,叔叔,我觉得我是作业堆里的孤儿,精神上的留守儿童,这是他们自己的原话。

问:对于当下的家长来说,家庭教育的痛点在哪里?

鲁引弓:80%左右的家长对我,包括对老师,常说的一个话题是,今天的孩子不听话。老师也说,过去往往是那些成绩不太好、比较调皮的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不听话。但今天,这些人里也包括成绩很好的孩子的家长。这些表象后面其实有很深刻、很耐人寻味的原因。

家长要孩子听话,但是你要孩子听你什么话?家长主要是以自己的角度出发,但是今天社会发展太快了,已有的经验不够用了,这时候你要孩子听什么话?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的判断,孩子不一定认同。

如果家长多生出一份心,多向老师询问一下,多听听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喜好,我觉得在这方面,恰恰是孩子可能给你带来很多信息。

问: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父母都太焦虑了,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鲁引弓:我们这一代家长和他们的父母是两个人群,他们正赶上了一个大转型的时代,有一种需要实时调整社会定位的不安全感。这种情况下,他对儿女就有了更多的要求。

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家长非常清楚,孩子未来发展好不好,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所以,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会超过自己的父辈。同时,正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他的关注度就高度聚焦,这是外因。

内因我觉得,这一代家长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他们充分知道,教育对个人命运的改变的作用。所以他们非常看重教育,尤其看重教育对于社会阶层上升的价值。他们很重视这个渠道——不能说唯一,但至少也是不能放弃的一个渠道。另一方面,焦虑还来自比较,ta一定会看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

《小舍得》中田雨岚把自身焦虑转移到孩子教育上

这种焦虑的表现就是,现在幼儿园就开始教拼音了。小学的老师发现,一年级的小学生已经不是白纸一张了。所以,ta们觉得有点难上课,因为小朋友的水平不一。 没给孩子补课的家长就焦虑了。因为那些没学过拼音的小朋友一进学校,就觉得自己学得比别人慢,如果不知道真实的原因,就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笨。

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表示,小朋友如果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就会学得比别人慢。其实ta不是先天比别人慢,只是心里觉得是这样。家长听说这种心理反而更加焦虑了。

但是,老师们又告诉我,没学过拼音的小朋友,学习一个月之后,也慢慢懂了。就是说,其实不用那么着急。

接受“成长的未完成时”

问:现在的孩子压力都很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压抑、不自信,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鲁引弓:我在采访中,碰到很多中学的心理老师。现在很多中学都已经配了心理老师,说明这确实是个问题。

很多青少年因为情绪压抑得了抑郁症。有个成绩很不错的男生,他妈妈辞了工作,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读,一心一意要望子成龙。儿子就非常不耐烦。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认为他妈妈就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是一样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电视剧《小欢喜》乔英子心声

有一天,他突然决定不和妈妈说话了。因为觉得她太烦、管得太多。这同一个屋檐下,两个人不说话,他妈妈简直要抓狂了。所以就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问她儿子是不是病了? 心理老师给他妈妈支了一个招,他不和你说话,你暂时也先不和他说话,先冷却一段时间。

她就忍着不和他说话,这个氛围又好起来了,他就觉得他妈妈也没那么烦,但是又走近一点以后,他妈妈又黏上去了,这个就是恶性循环。

为了离开这种捆绑式的的陪伴,他寒假的时候去北京参加冬令营,其他时间到外婆家去,尽量不和妈妈在一起。 不能说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关系,但是这种时段,在好多家庭中都存在。

如果家长和孩子走得太近,有时候疏导是没有用的,甚至会产生逆反。 孩子不和你交流的时候,我觉得家长得想一想,孩子没办法解开这个结,说明Ta心里的委屈和情绪无处释放。

不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一种疾病。在生活中的某些瞬间,孩子情绪失控,特别会让人心软。 有一个男生,文科特别好,但是他爸爸非要儿子学理科,结果男生就空降了理科班。其实他理科也能读好,但是他觉得是他爸爸做的主,他就越读越没兴趣。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方一凡

上早自习的时候,班里同学都在读英语,结果他在写诗,这也是小说中一凡的原型之一。有一次听写课,他突然把自己的听写本撕得粉碎,然后发疯一样地痛哭,老师真的吓坏了。

这种瞬间,实际上是心理的压力,倒不是说生病了。

这样下来,他有一天数学考试居然考了个0分。这年头数学要考0分也不太容易,多少会做一点的,不至于考0分,但他真的就考了0分。 他爸爸正在广州开会,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立马结束会议空降回来,直奔学校,到走廊上把儿子叫出来,就给他一个耳光,当众一个耳光啊。

心理压力过大的孩子,没有好的疏导,耳光能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小欢喜》里的那一段,三个少年把耳光爸爸扔出了校门口,很多中学生看了觉得很爽!

问:从您的经验出发,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家长缓解焦虑?

鲁引弓:我觉得首先,要接受成长的未完成时。没必要这么急,这么赶。无论是成长,还是做作业,慢点就慢点。今天没完成,不用就以那么大的负能量去对待这样子的未完成。

第二个,要接受不完美状态。有的小孩学得快,有的小孩学得慢。训练孩子养成好习惯,我觉得是应该的,但你不能因为别人学得快,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很笨,我觉得没必要上升到这个程度,对不对?

从心理学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曲线来说,有的孩子学得慢,他记得牢;有的孩子学得快,有时候就还忘得快。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认知闭合程度较高的人有强烈的动机去寻找明确的答案,解决问题。而认知闭合程度较低的人则觉得模糊一点也无所谓,不容易焦虑,愿意进一步搜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鲁引弓老师的意思大概是说,学得慢的孩子也许更善于思考,把握问题的原理。

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我发现ta们更爱听方法论。我觉得有这么两个方法,第一个是陌生化处理,你得把你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家的孩子。

这当然是一个象征、一个比喻。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你和孩子走得太近的话,就容易被亲情绑架,少了理性和冷静,就容易失控。你在看孩子做作业、学习的时候,不妨把ta当作别人家的孩子。

第二呢,把孩子当做是利益相关的个体。

什么意思?举个例子,我朋友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的爱人管得很牢,情绪焦虑、很急,还会骂孩子。他就说:“你别骂了。这样吧,以后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给你50块钱,当作你的工资。”当你把它变成职业行为以后,相对来说就会理性一点,不会有那么多情绪。

经常有朋友问我,教育过程中是不是要有惩罚?是不是要板着脸?其实教育过程中肯定是有惩罚的。我们很多行业里头其实也都有惩罚,但归根到底它有个度,你得考虑孩子作为个体的尊严。ta们的心其实很敏感,但是读书是辛苦的,不可能永远是轻松的,我们的交流也不可能永远是轻松的主题。

我们以成人世界的经验,让孩子绕过了很多弯路,也省掉了成长中的营养

问:您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不可想象的人,能具体谈一谈吗?

鲁引弓:我在走访中看到,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那些年轻稚嫩的脸孔,从早坐到晚地刷题,爸爸妈妈焦虑,小孩也很焦虑。这样的生态系统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首先是缺健康。身体不健康,心理也不会健康。高三的老师和我说,满走廊看过去,开开心心笑着的脸孔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因为ta的生活就是题,爸爸妈妈会问考了多少分,再就是问排名。

大人们帮孩子抄了很多近道,给ta做选择,实际上是以成人世界的经验,让ta绕过了很多坎儿和弯路,但是也省掉了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

我们想,谁是我们的接班人?从幼儿园就开始抢跑,不甘输在起跑线上的这一代孩子,几十年以后,会是我们想象的接班人吗?其实,未来不可想象,人也同样不可想象。

举个例子,乔布斯创造了苹果手机的用户体验,实际上它就是不可想象的,之前不存在。哪怕用大数据去统计,也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创造。它就是来自于不可想象,来自对人的喜好的认知,对应用功能的敏感,他一定不是根据大数据去统计的。

我们现在常说,用大数据可以去统计出很多需要,可以根据大数据去培养产品。从某方面说,它是对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是错的。

大数据是来自于已知世界的,我们经验是来自已知世界的,但是它最多只占10%,90%都是未知世界。人也一样,发展的空间,包括个性的塑造,一定有很多的空间来自于未知。

我特别相信,我们得把创造的、选择的、做决定的权利交给年轻一代。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世界的接班人。否则,这个世界是凝固的。根据我们既有的经验、模式化地培养人,不符合自然规律,也不符合世界向前推进的规律。

所以,宋倩一定得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乔英子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欢喜》乔英子最后选择自己的大学

有好多孩子和我说:“叔叔,你要给我们写个篮球题材,要热血的。”少年人的生活中缺热血。

他们最应该快乐成长的青少年期,那种激情和生命的野性,我们都没看见。我觉得家长如果明白这一点,教育生态系统里的人也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心里必然会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温柔。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