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南部小城生活的尤纳斯(Jonas)是一位华裔德国人,今年11岁了,正就读于文理中学(Gymnasium)5年级,去年9月,他刚刚经历了学业生涯的第一次分流,与自己相处4年的同学告别。
德国的小学学制是4年制,一般6岁入学,10岁小学毕业。就面临着“小升初”的抉择,会依照成绩和个人兴趣分别进入普通中学(Hauptschule)、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文理中学,成绩较弱的一批孩子会被分到普通中学,学制5年;其次是实科中学,学制6年;成绩最好的一批进入文理中学,学制8年。文理中学毕业后获得文理高中毕业文凭(Abitur)即可进德国综合类大学;就读于前两类学校的学生则很可能走上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尤纳斯4年级毕业时就要选择学校,在三种学校中如何选择要看功课的平均分数。我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在他们班级大概有三成的学生升到了文理中学,其他学生进入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德国家长对孩子们走哪条道路比较淡定。” 尤纳斯的妈妈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国职业教育短板恰是德国之长
中国制造业用工荒问题从数年前开始浮出水面。近日,“月薪两万包吃住招不到卡车司机”等报道再次引发了热议。市场上正在应聘的蓝领工人成了工厂老板们争抢的“香饽饽”。
2017年初,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南预测认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会出现3000万的人才缺口。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我们现在整个教育体系关于工匠精神和为工厂培养职业工人的教育体系是不足的,也是不利于工厂招工的。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近期表示,制造业“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给呈下降趋势;二是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于工作的要求相应提高。
据报道,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创历史新高,而同时,职业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短板。
为何“大学就业难”与“制造业招工难”并存?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姚凯认为,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一些职业院校争先恐后地转为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及学生就业衔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等,投入力度不够大等,都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姚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姚凯认为,未来在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收入,提高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
制造业是德国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而支撑这一招牌的是由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高质量的技术人员。
“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德国本科生的毛入学率大约30%,排名倒数第二,但职业教育相当发达,教育结构和就业的结构是最协调的,同时德国是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表示。
从尤纳斯和他的同学们的不同升学道路可以看出,在德国,从“小升初”阶段就已经在为职业发展道路做准备。
在德国的三类中学中,文理中学毕业后可以进入综合大学继续学习;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可以获得中等毕业文凭(MittlereReife),并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既可以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一样选择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教育,也可以通过高级文理中学的程序进一步走向高等教育;普通中学的毕业生多继续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学徒训练。
在三类中学之间,学生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学习成绩通过考试后自由流动,实现学业生涯的第二次、第三次分流,通过多种方法最后进入高等教育。
德国的高校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ät),另一类则是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综合性大学更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应用技术大学更注重实践,这两类大学毕业之后拿的文凭在法律上是一样的。
尤纳斯的妈妈告诉第一财经,在德国普通民众看来,读技术类学校还是读普通大学,并没有孰优孰劣,只不过是个人选择,相对于中国国内对于教育的焦虑以及孩子的辛苦,德国人对教育的心态比较平和。
“欧洲有传统的手工业文化,特别认可这种能力,一个社会不仅需要教授,也需要很多伟大的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中国(一些观念)常常只认学历而忽视了手工业者。”赵志群说。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认为,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可流动性值得中国学习。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并没有更好地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综合教育的途径,如果有更多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够进入更高等级的职业教育,或者进入大学的高等教育,那么职业教育的发展性能够得到提高。”任远告诉第一财经。
“有得学也有得赚”的职教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双元制的教育制度。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的学生在拿到初中毕业文凭后可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接受双元制培训。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是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一般为期3.5年。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而且是带薪实习。学校是州政府负责出资,企业是行业协会负责出资。
记者查阅德国西门子、博世等企业的官网,均发现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双元制教育合作项目。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是降低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门槛,学生能更顺畅地从学校教育迈到劳动市场。而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后,工作几年可以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赵志群说。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辽宁是装备制造大省,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在工业当中占比超过50%,但装备制造业大省却缺乏匹配的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这导致目前辽宁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差,中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已成为辽宁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梁启东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快技工学校改革,进一步确立培训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引导技工学校面向劳动力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强调技工学校的市场化、社会化办学方向。让“校企合作”成为新的职教模式,采用“订单培养”方法,为企业定制专门领域的“蓝领”技工。
在规范职业教育方面,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
除了职前的职业教育外,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包括职后的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职业改行教育)。
“在德国,不管是蓝领工人还是白领工人,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有尊严的劳动报酬,社会分配也向有技能的劳动者倾斜。并且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一样受到尊重。”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王蔚对第一财经表示。
王蔚认为,德国崇尚教育均衡化,优点在于人人享受公平而相对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为社会培养大量拥有高技能的劳动者,而缺点在于对精英层倾斜不够,教育效率不够高。在中国面临蓝领劳动者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向德国学习,在社会分配方面向有技能的劳动者倾斜,学校要下沉到企业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紧跟社会需求。
为了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也在2018年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与德国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项目。4月中旬,上海制定的《南汇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养10万名以上具有初级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产业工人;推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等世界高水平高等教育合作办学。
“德国有句俗语,如果要在职业教育方面省钱则会花这些钱去建监狱。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赵志群说。
赵志群认为,目前中国实行双元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建立一个成功的现代学徒制需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包括必须具备统一认可的职业的名称,国家共同开发的课程;有通畅的职业发展的途径,毕业后仍可以参加进一步培训;企业和学校形成多种合作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