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时间,复试已经差不多进入了尾声
昨天小白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嗯?凌晨3点?不睡觉想啥呢)
上岸之后一边憧憬研究生生活
一边还想着脱单,两头都不耽误
一边是考研人对研究生的憧憬
另一边在读研究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小白就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想和大家简单聊一聊
0、事件经过
尝试概括事件经过的时候,小白突然产生了犹豫。没有一种苦难可以被简单概括,更何况是把一个成年人逼迫到选择死亡的痛苦。最后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这位同学的长文贴出来,希望对悲欢相通能够有所增益。
下拉拖动可查看全文
未知全貌,小白对事件本身不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看到这件事后内心升起几个问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1、读研究竟是为了什么?
2、导师“一锤定生死”真的合理吗?
3、坚强是成年人的必修课吗?
1、读研是为了什么?
“读研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听起来比较俗,但很多人可能都给不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习惯了按部就班的人生,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大学毕业进入研究生生活。心里面想着:大家都这样,我怎么可以做那个例外呢?大家都考研,那我也要考研……
凡事有意义才有动力,如果没有办法解释出读研对自己的意义,该如何面对研究生期间的种种磨难呢?
不管是已经上岸的准研究生,还是正在准备22考研的大家,小白都建议大家认真考虑下“你为什么要读研”。哪怕读研只是为了脱单、为了以后赚更多钱,也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意义。
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写在日记本上,或者找一个信封存放起来。即便束之高阁,永远不再翻阅,在以后的研究生生活遇到不顺的时候,也能提醒自己是出发是为了什么。
有一份希望存放在安稳的地方,面对挫折生出的勇气总会更多一些。
——小白说的
2、导师定“生死”合理吗?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数实行的还是“单导师制”和“导师终身制”,意味着读研期间大部分的命运都系在导师的身上。
导师是不是认真负责,是不是公平持正,是不是尊重学生的学术成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家在考上研究生后,会过上怎样的学术生活。
但令人疑惑的是,这些本应该是获得导师身份的准入门槛,现在却变成了大家碰运气,“得之我幸”的事情。
小白经常会看到有小小白吐槽,读研后的生活甚至没有考研时快乐,满怀期待想要拜一个好老师,没想到最后收获的是一个希望你可以做到随叫随到的甲方老板。更有人在微博上直言,进入研究生院等于提前体验职场。种种发言,又无奈又心酸。
当小白提出这种疑问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
“研究生就是这样的啊。”
“大环境都是这样的,这么多年这么多人都过来了。”
“研究生本来就是和读本科的时候不一样。”
可是,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不都是学生吗?既然是学生,就应该被好好对待。不是被当作免费的劳动力,被无休止地压榨、差遣,最后还得不到自己应得的学术权益。
研究生也好,大学本科生也好,只要在校园里一天,就有受象牙塔庇护的权利。如果有一天原本的象牙塔都不再是一片净土,那么将来的学术希望,又要从哪里孕育呢?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将研究生群体放在了心上,“双导师制”正在逐步推广开来。希望广大研究生群体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完善的保障,也希望国家能够将那些害群之马早日清出导师队伍,还学术圈一片朗朗青天。
3、坚强是成年人必修课吗?
最后一个问题有灌鸡汤的嫌疑,小白不聊太长,因为聊天一聊长,必然出鸡汤。
和大家分享一段去年读到
让人觉得很心疼的文字
这段文字的主人公,大概已经如他所愿成为了一只猫,在某个咖啡馆正安静地晒着暖暖的太阳。
对于还在人间挣扎的我们,小白想说三句话。
1、允许失败。
2、允许难过。
3、允许平庸。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闪闪发光的人啊,按照世俗的标准被评判为优秀一点都不酷。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允许一点点失败,允许一点点难过,也允许一点点平庸。
做好一个平庸的人其实很难的,至少,没有豁达的心境一定做不成。比起优秀但沉重,不如豁达且平庸。
最后,附上日剧《非自然死亡》里的一张剧照
小白也希望大家
吃好喝好,没有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