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Leon。
最近最火的一部剧,应该要数《小舍得》了。
蒋欣道歉的一幕火上了热搜,镜头前边说边哭的她,刺痛了无数家长的心: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谁愿意急赤白脸地挣命一样?”
剧里这段,是在全体家长面前向自己看不起的老师道歉,不亚于被当众打脸。但就像她说的那样,为了孩子,做父母的什么都愿意。很多人看剧的时候都感叹:曾经发誓一定不能像爸妈一样,长大后却都活成了父母。弹幕里,关于「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质问,从未停止。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是个典型的「中国虎妈」。 她坚信,“其他都是虚的,只有成绩才是实打实的。”
为了孩子成绩保持全班前三,她举报老师搞课外辅导,大闹补习班;
为了孩子能进奥数金牌班,她卑微到四处低头,找人找关系;
就算补习班的老师霸凌孩子,为了能上重点中学,“挨点训不算什么。”
陪孩子上补习班的笔记,她写得比儿子还要认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蒋欣做得比老师还要尽责。对孩子的掌控,也是密不透风。 她把孩子最喜欢的足球班退了,理由是“对成绩没有帮助的,都是在浪费时间。”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她答应满足孩子一个愿望。
却强硬地把「踢一会足球」,改成了「看会儿课外书」。
听到孩子将来想成为生物学家,她的第一反应是恶心兮兮。
然后要求孩子把虫子都扔掉。
她的心情脸色,完全跟着孩子的成绩走。孩子考得好了,就是笑容满面,孩子没考好,她就是一个行走的炸药桶,随时随地开口咆哮。
剧外的人看到她出场,都会不由自主感到窒息。
极限高压终究会迎来孩子的反弹,“颜子悠在家长会上控诉妈妈”全程高能。
短暂释放压抑过后,是不变的试卷和补习。
孩子和母亲不会一直闹僵,颜子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改变。
蒋欣这样的家长,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也许鸡娃的方式各不相同,「成绩就是一切」的目标却很一致。
她也和那些家长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为他操碎了心,他什么也不懂,心里苦。
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妥协,因为都觉得自己委屈。
「为你好」也许真的是「未来你会好」,但是现在,这些孩子一点都不好。
镜头前,颜子悠手上越来越多的伤痕,诉说着他日益增加的痛苦。
过大的压力,过小的年龄,成年人都不一定撑得住,更何况小升初的孩子。也难怪弹幕里一直在刷,“蒋欣你快闭嘴吧!”做妈做成蒋欣这样,也是没谁了。
在「鸡娃」里,又分「荤鸡」和「素鸡」两种。
蒋欣唯分数论的做法,是典型的「荤鸡」;
剧里另外一对夫妇只注重素质教育的做法,则是「素鸡」的模范。
夏欢欢是所有孩子中看起来最幸福的一个,校长对南俪夫妇,也是赞不绝口。
她从来不会受到分数的困扰,考了45分得到的也是父母的轮流安慰和鼓励。
她从来不会上课外培训班,因为父母更想让她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女儿的自尊不允许被别人打击,所以遇到同学嘲笑,爸爸拍桌子要去找人家理论;
老师说女儿“脑子不灵活”,爸爸直接动手。
妈妈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尽力创造一个岁月静好的假象,呵护、安慰女儿。
这种氛围里成长的夏欣欣,成绩也许不太理想,其他方面应该闪闪发光才对。 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
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第一反应是哭。一点小挫折也能泪如雨下,嚎啕大哭。
边哭边问,是不是「别人不喜欢我了」,极度在意别人的看法。
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说“爸爸/妈妈是大骗子”“都怪你们”。
弹幕最初都洋溢着对夏欣欣的羡慕,抱怨自己的童年。
后来渐渐演变成“不知道努力,光哭有什么用?” “被宠坏的孩子要不得。”
大家都在谴责夏欣欣,却忘了这事爸妈也有责任。
不合时宜的宽容,根本就不是宠爱,而是放纵。
南俪夫妇却固执地奉为真理,贯彻着独门「素质教育」。
计划着「替女儿上课,回来讲给她听」,要成绩也要快乐,却只能收获十题九错的懊恼。
评论区都说夏欣欣小作精,但作的不是她,是她的父母。
现在的夏欣欣有多让同学羡慕,未来的她也许就有多让同事同情。
不管「荤鸡」还是「素鸡」,其实都属于有钱人家的作妖。 普通家庭出身的米桃,才更能代表普通人的成长。
她不需要爸妈的激励,从来都是「自鸡」,老师提起她,笑容多半很满意。
她很懂事,听到父母为了让她进金牌班,要“多干一点”“多跑几趟”时,主动说不上也行。
家长会,别的孩子发言都是抱怨父母,不想学习。
只有她,希望爸妈“不要这么累”。
所有听起来需要花钱的活动,她都会犹豫,确认了是“免费的”才点头。
这种窘迫,让同样环境下长大的弹幕刷起了「一模一样」。
更让人感同身受的,是米桃的爸妈。
他们不停地对孩子灌输,“当父母的没用,你要争气。”
把对大城市的向往,藏进“英雄莫问出处”的典故,时刻提点米桃。
给孩子夹的每一筷子菜,都寄托着曾经未竟的理想。
努力努力再努力,改变命运全靠你。
别的孩子刻苦,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而米桃的刻苦,背负了一家人的希望。
这个乖巧孝顺的女孩,稳稳地背起了父母的期待。
“米桃,好像是不会累的,永远在冲。”
这是原著小说里对米桃的描写,她的结局也格外让人心疼:
好强的她有一天突然背不了课文,打不出问题,甚至语言混乱。
去医院检查,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跳城门」这种几代人的长跑接力,被米桃爸妈营造成了百米冲刺。
「被望女成凤」的米桃们,无奈又可怜。
《小舍得》一经播出,就迅速占据各大话题榜单。
毕竟教育孩子,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痛。
原著90%以上的素材,出自作者深入沟通的300多名家长,每个家庭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有人都在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的。
高压肯定不对,不压肯定也不对,靠娃自觉,好像也不行。
避开剧中所有育儿缺陷,只取精华对不对呢?
一得他爹告诉你,不行。
作为初代「鸡娃」精神领袖,一得他爹说不上完美,但绝对挑不出什么毛病。
育儿经历避开各种雷区,连人民日报都转载报道,育儿专家断言甚至可以出版一本教科书。
儿子也很争气,短短二十年的经历,比别人四十年的都要出彩。
结果呢?
张一得选择在异国他乡结束人生,事情一度闹上热搜,成为社会话题。
很多时候,孩子往往比哈姆雷特还要难搞。
花了无数精力和金钱培养,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这完全有可能。
甚至成为能普通人,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听过一句话,只有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孩子才能成为孩子。
教育的最佳理念,也许就是各司其职,期望少一点。
很多人说这部剧在制造教育焦虑,但作者从不来不是这样想的。
我们也许很难确定什么教育是对的,但至少可以明白什么教育是荒诞的。而我认为的教育本质,就是让我们从容,让我们成长。
作者的话,似乎和李焕英火爆全网的那句台词不谋而合:
我的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好。
为了不长成夏欣欣的样子,也许还需要家长们控制一下「度」。
「度」在哪里,大概只能陪着孩子一路同行,边走边看了。
愿每位家长在教育焦虑的环境面前,都多一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