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
四月,又到升学季,升学焦虑似四月的飞絮般纷至沓来,叫人无处躲藏。
住城北的悠妈,和老公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反反复复只为——要不要舍弃各种便利,放弃一百多方的三室两厅,举家搬到城西闹市区的一室一厅?因为,城西的那个学校“更好”。
住郊区的轩妈,为刚读小班的儿子满城找学区房,为了买房吵到要离婚,最后举两代人之力购置了市中心六十多平方却要价五百万的学区房。
这一幕幕,简直是现实版《小舍得》。
今年的中考政策发布后,很多家长纠结要为孩子规划什么样的升学路径。
什么样的“小学+初中”才是最佳选择?
“民办小学+民办初中”?还是“热门公办小学+普通公办初中”?或是“热门公办小学+热门公办初中”?要么再考虑看看“普通公办小学+热门公办初中”?
不管哪一种组合,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太难抉择!
在这样的四月天里,很想和老父亲老母亲们分享一个故事,一个很适合焦虑升学季的明媚故事,一位曾就读名不见经传家门口普通小学的杭州姑娘被耶鲁大学录取的成长经历。
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助力孩子的成长?育儿之路,是否可以少一些焦虑,更多一些四月天的温暖和希望?
前不久,王之晨收到耶鲁大学的offer
大三时在纽约大学(纽约校区)学习
重大决定:读家门口的公办
2005年9月,王之晨成为了A小学的一年级新生。
与祖辈“驻家”的家庭不同,她是双职工爸妈自己带的。爸妈工作很忙,每天,妈妈都是一下班就骑半小时自行车赶回家,爸爸则经常没办法按时下班。一二年级的大多数时候,下午放学来接她的都是钟点工阿姨。她会领着小之晨步行回家,十分钟的放学路,有时候走各色零食店铺一家挨一家的大马路,更多的时候是沿着运河走,听来往的货船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小学时候的之晨
2005年,杭城已经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校,而A小学,是一所极为普通的小学。
之晨大班时,晨爸常被幼儿园老师问起小学安排,他至今都记得幼儿园老师一次次的语重心长:“这孩子是读书的料,不能在‘菜小’被埋没了。”
A小学,是很多当地人眼中的“菜小”。用邻居的话来说就是“有办法的人都去其他地方读了”,每年连本地生都招不满。
晨爸和晨妈也纠结过。要不要换学区房?或者去民办小学?去找找关系?
晨爸曾一个人跑到杭城著名的“文教区”,跟着中介看了好几户价值不菲的学区房——这些房子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墙早已斑驳。思来想去,怎么都下不了手。
也有朋友给晨爸出主意:“去附近的民办小学。”
那时候,B学校是热门的民办小学,离之晨家两公里。经过努力,之晨得到了入学面谈的机会。
两公里外的小学,不远,但也不近。步行近三十分钟,自行车15分钟,家门口有公交车,但三站路后,还要步行四百多米。早上可以送,但下午,让钟点工阿姨带着挤公交车,太折腾了。比起全方位为孩子付出的“孟母”,晨爸和晨妈更倾向于平衡全家人的诉求,做更为淡定的家长。
“读家门口的A小学,起码能多睡半个小时!小学最主要是身体健康,养成好习惯!”在这样的心理建设下,晨爸晨妈作了“重大决定”——就在家门口读公办小学。
小学时候的之晨
奥数学了一年,不想学了
小学六年,对王之晨来说,轻松而快乐。
有爱的老师,友善的小伙伴,凡事有商有量的爸妈。之晨和爸妈几乎从未因学业起冲突。放假了,她就跟着爸妈满中国跑,看外面的世界。
很多年以后,和同学聊起小学时光,之晨才发现,和她一样有快乐童年的小伙伴并不多。很多小伙伴,小学时的周末都奔波于各培训班,有些为了争一块“敲门砖”,一周就要辗转三四个奥数培训班,每年参加各项奥数比赛,刷题、考证,在小升初时感受“硝烟四起”。
之晨也学过奥数。那是三年级时,因为成绩好,她在老师的推荐下去了奥数培训班。
“学了一年,觉得不喜欢,就和爸妈说不想学了。”一向很尊重女儿想法的晨爸和晨妈很快答应了。在他看来,兴趣才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尝试过,没必要硬来。
“我和数学竞赛几乎无缘。”虽然不擅长也不喜欢奥数,但对于数学,之晨一直满怀兴趣和热情。到后来高中进入实验班,直至大学,她一直是班里的数学小能手。“可能是不喜欢那些解题套路和提前学。”但数学的逻辑美感早早在王之晨心里生根发芽。
高中时与瑞士学生交流学习
回望16年的求学路,在很多重要节点,引导她做选择的,都源自内心的热爱。
喜欢,就有用不完的劲儿。
比如英语。“我很喜欢英语,从幼儿园一直学到初中,教材是辅导班自己编的,图文并茂,很好玩。”她记得每次去英语班时欢呼雀跃的心情,从不觉得累。
还有绘画。她从小就喜欢绘画,高中时一度想当美术生。高三时,她报考上海纽约大学,就是看中了学校的互动媒体艺术专业。
新高考改革,作为学生代表接受央视采访
大学两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后,大二下选专业方向时,她在一次选修课上偶遇Python ,从此迷上编程,一发不可收拾,笃定要读计算机。“编程和数学一样,有着逻辑独到的美感。琢磨出一道数学题,完成一段代码,经常给我柳暗花明的感觉。”
大四申请研究生,之晨选择了计算机图形方向,收到了耶鲁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校的offer。在申请文书中,她写下了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对编程的热情,写下了她的成长经历。她说,自己喜欢画画,但现在,更想做炫酷图文效果背后的那个人,开发建模软件,为电影、动画、视频等图文视觉传播助力。
试着站在孩子这一边
小学六年,之晨专注、阳光,对学习充满兴趣,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但在整个求学经历中,她也有过“别样”体味,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来自“身份”的偏见,是小升初时。
彼时,她心仪家附近的一所民办初中,报名自主招生。
听说之晨毕业于A小学,家长们的眼神复杂。“偏见”甚至来自于学校老师,她一度很苦恼。
晨爸告诉女儿:“读哪个小学,和你的能力没有关系。小学不是你自己选择的,是我们父母选择的,之后的路,是你自己凭能力上的。”
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之晨靠实力为自己赢得了自信。
参加高考的之晨
“我们家的学习氛围很浓。爸爸很喜欢阅读,经常看历史、地理书,我就坐他旁边看我喜欢的书。爸妈不禁止我看电视,但会约法三章,定好规矩,严格执行。爸妈工作很忙,但一有空了就会带我一起运动,去户外,也会陪我一起看动画片。”
另一点,极为重要,是拥有强大的内心,稳定的情绪。
这些,在之晨看来,是真正给她不断进步的力量,比超前掌握知识重要得多。
学会控制情绪,她坦言,很大的影响来自于爸爸。
晨爸原本是个急性子,但和孩子相处时,越发觉得自己需要“修炼”。他买了很多教育图书细细阅读,每每觉得自己“要爆发”了,就先问问自己两大问题:值不值得发脾气?有没有比发脾气更好的方法?两大灵魂叩问后,也就心平气和了。
“读名校有很多好处,读家门口的普通学校也有自身优势在,没必要妄自菲薄。”在晨爸看来,孩子的潜力无限,不要过早下定论,也要尽量避免被“剧场效应”裹挟,试着站在孩子这一边,做一些更重要的父母可以努力的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