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桐树花开忆一高
作者 | 聆风听荷
又见桐树花开。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的思绪很容易就回到社旗一高。一高的校园内,印象最深的就是几棵高大的泡桐树。
阳春三月,枝枝杈杈上满是怒放的桐树花,粉紫色带着白,白中透着淡淡的粉,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甜香。那是最美好的春天,一树树的桐花,就是一树树甜美的诗歌,刻录在我的记忆深处。
一九八六年的秋天,我和在酒厂上班的同村叔叔一起,骑着自行车带着行李,第一次走进一高校园。三十多里的公路尘土飞扬,却遮不住满心的欢喜。
一高多大呀,教学楼是三层的楼房,操场有专门的跑道!吃饭排队在巨大的礼堂,不用担心刮风下雨(我们初中是露天排队);住宿有专门的女生宿舍,要知道,我在初中有一段时间是寝教合一;洗脸刷牙洗衣服有自来水。
这一切,对比简陋的初中,真是质的飞跃!直到今天,我依然真心感谢一高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环境,尽管并没有好好珍惜。
一高有那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年深月久,形象越发鲜明。
高一时王道珍老师担任过很短时间的班主任,她的政治教学风格已经淡忘,但是她曾经教我们一句一句唱过《微山湖上》,歌曲欢快明朗,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接任的赵长奇老师,一副农民本色。他说话不紧不慢,极少发火。
班里一位男同学,当时极力追求学习最好的女生,成绩直线下降,赵老师苦口婆心:“追求女生不要紧,要紧的是成绩要匹配呀!这么些年,我还没有听说过一个清华毕业生愿意嫁个农民……你还是好好学习吧!”他的这番劝解不同于当时其他老师,令人耳目一新。
令赵老师发脾气的,是我们认为的一件小事。一位男同学感冒了,没有参加早自习,赵老师去寝室探望,这位同学躺在床上没有动弹。
老师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在班会上措辞十分严厉。他说去医院看望重症病人,起不了床也要欠欠身子抬起头表示礼貌,这么一个小感冒,老师去问话一动不动,真是不像话,基本的规矩都不懂!当时觉得小题大做,长大后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不懂做人,就不懂做事。
后来到了文科班,高三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武夫清老师。武老师为人清高,很少在纪律上约束我们,整个高三我们班最为放任。高考成绩不怎么好,但是这么些年,我们班的同学感情却非常好。
武老师爱好文学,文章时有发表,高兴的时候,他偶尔会念几段得意的文字给我们听,也讲作家轶事给我们听。
记得学习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武老师特意介绍了作者,说这位作家曾经到过南阳,写了一篇文章,开篇第一句便是:“春风染绿了白河两岸”,然后老师抑扬顿挫地加上一句“同学们,这个染字,用得多么讲究啊!”天山这篇文章,当然讲解得特别有趣,以至于多年以来我心心念念想去天山实地探查,并最终在2007年成行。
武老师对于文学的爱好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如今我们班的同学发个微信朋友圈,遣词用句都特别考究。上学时追求成绩为主,然而对生活影响深远的,却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无用方为大用”。
高中生活是紧张的,但也不乏趣味。
高一那年,好像是元旦前夕,我们班举行了晚会,有一位女同学唱了当时最流行的《我多想唱》,其中有一句歌词是“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实在是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同学们鼓掌,赵老师摇头。
高二的时候,学校明令禁止举行晚会。可我们班还是请一位擅长唱歌的女生演唱了歌曲《光阴的故事》,天哪,歌词实在是太美了!我们喜欢多愁善感,我们喜欢风花雪月!如今,三十余年再回首,真切地认识到,光阴它真的改变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
难以忘怀的还有课间操前播放的《运动员进行曲》。高中之前我从没听过这支曲子,轻快、流畅、欢乐的节奏一下子就打动了我,也留在了记忆深处。无论什么时候听到这个声音,都不由得驻足侧耳,随着曲子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校园,踏着节拍走向操场,走向整齐做操的班集体。
那个时候,一高的每个年级只有五个班,高三多了三个复习班。同一年级的女生住在一个大宿舍,一到晚上,各个班级的趣事都能知道。
有一次,三班的早自习上,大家都在读书,一位男生忽然打了一个喷嚏,声音特别响亮,早读戛然而止,一时鸦雀无声,结果这位同学悠悠地说了一句话:“这个喷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学们一下子哄堂大笑!
还有一次,武老师教室外观察早读,见大部分同学大张着嘴,颇为认真,就走进教室细听,只听见声音猛地高昂起来“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吓了老师一跳,这才明白同学们正跟着收音机学唱《便衣警察》的主题曲!
唉,那些个“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青春年华呀,一去不复返!
这张拍摄于1985年春天的合影背后就是一高曾经繁茂的桐树,花开争艳
高中毕业已近三十二年,前后回去过四次,每次都能找寻到高中生活的痕迹,甚是安慰。然而听说几年前学校改建为初中,就再也没有往老校区那一带走过。至于新校区,那里有高大的泡桐树吗?那里有粉艳艳的桐树花吗?老一高校园的一切,只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了!
或者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专属的高中校园,她各有不同,她又必然相同,永远年轻,永远向上,永远趣味横生,永远生机勃勃!
作者简介
聆风听荷,在郑州的社旗兴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