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你去看看《小舍得》吧,很火的剧,关于育儿的。
我说:一定鸡飞狗跳很焦虑吧?
朋友大笑:是的……
嗐,这年头,哪个不是拿焦虑博热度,更何况是高烧不退争议不断的育儿话题,简直牢牢掐中千万妈妈的「死穴」。
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了第一集。
开场就是名场面:南家家宴上蒋欣宋佳「斗鸡」;(「斗鸡」来自网络用语,意思是现场拼娃)。
蒋欣(饰田雨岚)宋佳(饰南俪)这对异父异母「姐妹」(父母重组家庭),一个是「成绩至上」的鸡娃妈妈,一个是「反正家里啥也不缺快乐就好」的佛系妈妈,在家宴上「狭路相逢」。
女人当妈后,除了比保养比打扮、比首饰包包,最「致命」的武器一定是孩子。
即便是佛系妈妈南俪,在赴宴前,照样不忘叮嘱女儿带上唱歌比赛的奖杯。
更别说开口不离分数的田雨岚,儿子考100分,自己就像整容一样至少年轻十岁。
一句话:
「我这气场和自信,都是儿子的成绩给的」。
家宴上,先是南俪的女儿应姥爷的要求表演拿奖的歌曲,田雨岚也不甘示弱,叫上儿子背诵圆周率,一出手就是小数点后面一两千位不带磕绊的……
不过更精彩也更扎心的是接下来两人的一番「唇枪舌剑」,基本把一个当妈的两难:鸡娃和佛系,要快乐还是要成绩的内心戏都给「说」出来了。
田雨岚指责南俪心大,小孩子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南俪不以为然:现代社会人人平等。
田雨岚冷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放松孩子的学习,就等于将来害了他。
眼看战火升级,是时候男人上场了。
佟大为(饰南俪丈夫,欢欢爸爸):南俪也不是放纵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兼顾学习和快乐,静待花开」。
张国立(饰南俪爸爸,孩子姥爷):我看这三个孩子都不会差。
另一个爸爸,田雨岚的富二代丈夫:「你们文化人讲话,就是听不懂,喝酒,喝酒。」
一场「斗鸡」这才消停。
艾玛,关键时刻,还得靠男人和稀泥啊。
可以想见,这场姐妹开撕只是「前菜」,随着剧情的推进,两种教育理念必将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冲撞和交锋,而每一种教育理念也会在现实面前被掀翻在地。
谁会是先动摇的那一方?
目前看来是佛系妈妈田雨岚。
在田雨岚的不断降维打击下,南俪夫妻开始亲自下场辅导孩子作业,开始考虑把孩子送进培训班。
但就算是自己是学霸,就算自己亲自下场辅导,孩子也未必能成为学霸,甚至还是成色十足的「学渣」。
这正是这个剧真实又残酷的地方:有太多妈妈想要做佛系妈妈,怎奈现实一次次打脸,周围的声音一次次告诉你,你这是在毁孩子前程啊。
哪个当妈的受得了这种指责,担得了这种风险。
网友们的评价也是暴露了这种两难:简直就是中年父母写真集,又残酷又焦虑透顶。
这两年,凡是育儿话题,必有争议,归根结底,是我们无法确信我们现在如何做对于孩子的未来是好的。
而教育,是不可逆的。
此时此刻,我们能看到的,是很多人在鸡娃,很多牛娃,自家娃分分钟被碾压。
人到中年,最怕有些人比你优秀孩子还那么优秀。
所以,做父母所有所有的焦虑和两难都在南俪的这句话里: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作为从小学习没让父母操过心,一路拿着三好学生奖状和奖学金长大的80后,曾经一直觉得学习成绩并不重要,认知自己,找到热爱才是最重要的。
但当女儿进入小学之后,在一次次打开满是错别字错题红叉叉的试卷,我还是不免心生「不甘」:我的孩子,不至于学习这么差吧?
看吧,无论多少人和你说:要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但真落到自己头上,哪个妈妈没点「念想」。
再说,普通人也分……985毕业,做医生做律师,这是普通人,考不上大学,职高毕业,找个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普通人。
不是说哪个职业高贵哪个职业卑微,但扪心自问,谁又不是带着点偏见,谁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体面」又有不错收入呢。
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和价值判断中,加上整个舆论氛围、影视剧、热搜话题的带动,中年父母们一次次被焦虑裹挟,制造焦虑,也被制造焦虑。
但,我想说的是,焦虑和混乱之中,我们要确认的不是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因为不可能判断),不是怎么可以不焦虑(因为这是用A解决A),甚至不是要不要焦虑。
重要的是:你想怎样?
于我而言,两个字很重要:客观。
在去年国庆节,我曾因为外甥女和侄女中考落榜受到刺激,痛下决心:干过学而S。亲自下场辅导女儿学习。
用姐姐的话说,能把孩子学习教好,那比多赚100万还划算。
这话也激励了我。
我也的确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帮闺女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很多,连带的是老师的惊喜和表扬。
(关于这段经历我写在了《没错,我就是那个把「学渣」娃教好的佛系妈妈》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查看)
但随着工作上接手的事情越来越多,加上也想试试放手再看看孩子自主学习的情况,这个学期我就基本上不具体管她的学习。
结果如何呢?
前几天早上六七点,我还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中闺女递给我一张试卷:
「妈妈,给我签下字。」
声音有点怯。
我猜不会太好,瞄了一眼,果然:
「79?」
闺女回了我两个字:
「点五。」
我翻过试卷。果然79后面还有个「.5」
这严谨的程度,我差点没笑出声来——但这个分数也实在是笑不出来~
签字的时候看到旁边写着「反思」,依然是老三样:
1. 不会写
2. 不仔细
3. 不认真
得,「静待花开」,这2021的春天都快过去了,花还没开呢。
我以为79.5已经是地板了,没想到隔了几天,又带回来一个新纪录。
科学考了60分。
我依然没恼。
恼也没用。
年纪大了,什么都想省省力气,生气这种事,等于是燃烧能量——烧不起了。
所以想了想,憋出一句「知书达理」的话:
「妈妈最近都没有管你,都是靠你自己,所以肯定有个过程,慢慢进步就好了。」
但要说完全无所谓,也是不可能。
每次这种时候,第一时间都会反省:
是不是自己太放手了?
工作这么忙,是不是要往家庭挪一挪?
毕竟按照之前的经历来看,只要自己多花点时间在她身上,成绩也是立竿见影,所以,是不是应该重新安排起来?
如果在这两难中来回徘徊,显然很容易让自己别扭,甚至焦虑。
但一旦回到「客观」。
情况是怎样呢?
工作对我的意义不光是有一份收入保障,也是某种程度和社会的联结,暂时还不想失去,所以也还要努力。
孩子自己安排功课,自己做作业,相比我全面辅导的时候成绩有所下降,但后面也可能是往上进步。
所以,并不算糟糕透顶。
既然是客观事实,就接受它。
既然是考了60分,发火生气没用,那就不发火生气。
以前觉得考60分触目惊心,但客观来说,60分只表示这张试卷上的一些题没有做对,那就去订正,去理解,消灭掉知识盲点。
所以,何必又做一些消耗自己的事——理性上谁都知道生气发火是没有用的。
做到这点当然不容易。
对我来说,是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预期是过高了。
因为自己从小学习好,专注,记忆力出名的好,便以为孩子也应该如此,结果频繁被打脸。
但孩子就是孩子自己,她也许就是老是写错别字,老是没仔细看题,不爱背诵记忆,不爱做重复性的事情,我能不能试着先承认这个事实?
并且,又又也有很多自己的优点,只是未必是以考试成绩的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她写的很多小作文,坦白说,我当年绝对写不出来的。
这是去年十月份带她去千岛湖,她在酒店阳台上对着湖景在酒店便签本上写下的。
第一句还蛮惊艳到我的:
千岛湖在水中度过了一生。
比如她的动手能力,作为手残党,我也「羡慕不已」:
(吃完葱油花蛤,又又把花蛤的壳洗干净擦干,给玩偶做了张「床」)
我们一边说着世上没有完美小孩,说着每个孩子各不相同,但扪心自问,是不是当孩子表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又在用这套思维方式:
写字一笔一划才是对的,先写作业再想着玩才是正确的,大人说话的时候小孩子不顶嘴才是好的……
现在比较流行说,做父母的要承认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但这句话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几乎每个孩子都曾经问出过多么可爱的问题,说出过多么富有哲理和诗意的句子,画出大画家都惊叹的「作品」……他们一点都不「普通」嘛。
只是我们往往因为离孩子太近,因为爱而生期待,反而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容易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对比。
比如之前我就在一次分享会上遇到过一位爸爸,抱怨儿子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抬杠」,大人说话老爱插嘴挑毛病。
但在我看来,「爱抬杠」的背后其实是分析力,那位小孩分析力很强。
当时我问那个小朋友:
「你是不是不喜欢循规蹈矩,喜欢有挑战的事情,比如数学你会喜欢难度高的题目,然后完成挑战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我只是猜哈,不知道对不对。」
小朋友一听,两眼放光,大叫:100分!100分!阿夕老师你怎么那么懂小孩子!我最爱做数学挑战题!
所以相比接受孩子的普通,我倒想说:
承认孩子和自己是不一样的,和别的孩子也不一样的。
看到他们不普通的地方,看到他们独特的地方。
这一点,比承认他们普通或许更「客观」,也更能让我们坦然。
回顾女儿进入小学的这三年,从信心满满(相信我管好自己,她自己也能管好自己),到啪啪被打脸,再到自己亲自辅导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再到放手成绩再次跌破最低记录,我终于意识到:
我们终究是没法替代孩子,孩子终究是有自己的路要走。
这个过程我们也许会对她有一些影响,有一些帮助,甚至有一些副作用,但基本上她还是她自己。
这一点倘若父母一定要去改变,一是未必有用,二是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孩子本来最宝贵的一些东西。
就比如我,应该也是没办法把闺女变成像我这样严谨的人,同样的,我也羡慕她的天马行空和肆意畅快。
现在看到闺女坐地上捏各种橡皮泥、玩沙子,我也不再催她去「学习」。
专注,饱含热爱,动手把各种材料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就是最好的学习吗?
但有一点,我还会继续做。
就是和孩子分享。
比如前段时间新上线的《锵锵行天下》,自己看了觉得很不错,就和闺女一起看,和她说说自己曾到过的那些地方和经历,站在雅丹魔鬼城是怎样的心境,问问她对宇宙和外星人的想象……
也不排斥学科化的东西。比如一些网络直播课也会尝试,筛选一些自己觉得不错、孩子也喜欢的。
抛开结果的期待,把所有的分享,回归到分享美好本身。
至于孩子能受此影响多少,「收获」多少,是个非常不确定的事情。
倒不必太关心。
但这种分享建立起来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有的。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悲从中来。
忽然想到了又又,想到她将来到了我这个年纪,会不会也在某个深夜,一个人,如此悲伤。
有种被什么撞击,继而打开,散开,我忽然对很多很多的事情释然:
如果我的女儿到了我这个年纪,在深夜的时候,内心安定、温暖,不会常常如此悲伤,大约就是我所期望的她最好的未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现在能帮助做什么?
也许是爱和被爱,是拥有善良和体谅之后的自由,是了解更多真相后的勇敢……
于我于她,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