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说
“据统计,从1995年至2018年,我国研究生人数已经达到了806万,19年招收了72万人,目前已经达到了878万人。”
庞大的数字背后,预示着我国教育水平上升了,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大多数人之所以考研究生,就是因为有就业恐慌,怕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心理,考上研究生后,3年不用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有了学历后,3年后也能更好找工作。
但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暴增,非在职研究生们都有些恐慌,会不会出现“研究生烂大街”的情况?研究生毕业出去找工作会不会也很困难?况且研究生毕业是非常难的,搞不好就有“延毕”的风险,到时候年龄、竞争力、工作经验都不占优势,又该何去何从呢?
以上这些都是现在研究生面临的困难,所以说研究生生活不易,要有强大的心脏,才能很好的完成研究生学业。
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事件
10月14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实验室自杀事件震惊了全网,无人不在惋惜,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25岁大好年华,璀璨未来,化作最亮的星。
10月13日凌晨2点多,大连理工大学研三的学生,在微博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2000多字的“遗书”。“以前我们组还没有出现过无法毕业的,为了不打破这个传统,我消失好了。”
在2000多字的遗书中,该学生提到了研究生导师教学质量差、实验室仪器不好用、赶上疫情、家长催考等问题,面临研究生“延毕”的情况成为了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曾经他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的孩子,14年对于来大连充满向往,那是一个没见过雪的南方娃,对北方天气的好奇,是一个孩子脱离父母奔向新世界的兴奋,是一个鲜活且积极向上的开始。
事发以后也有研究生同学、同寝室的室友发声,都说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喜欢动漫、喜欢跳舞,不像是一个悲观的人,就是一个别人口中乐观、热情的学生,却因为研究生“延毕”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文中写到希望下辈子做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就多少。
“阳光正好,照在窗台上小憩的猫身上暖洋洋的,猫儿舒服的眯起了眼睛。”希望你下辈子也能感受到这样的舒适。
研究生延毕对学生打击多大?
通过上述事件,我们应该有所总结。
首先,研究生导师并没有逼迫学生,但是对学生的实验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授课质量很差,学生在遗书中提到,“希望老师对自己的思路提出具体的意见”“多看看文献,多看看别人”“数据没意义”“不开组会”等等老师教学质量问题的内容。
其次,仪器总是不灵光,影响实验数据,很多时候都是在白做工、毫无意义的一遍一遍在做实验,最后得出来的数据无意义,还前后对不上,这也让学生感到无力。
最后,家人催考公务员,疫情前提下,工作难找,考公务员是个好选择,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催,不得不妥协。而实验数据不理想,面临延毕,辜负自己辜负家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自己所在的环境没有人延毕过,自己可能是唯一一个,丢脸、内疚、无力,在那一刻爆发了。
让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教育的必修课
看到一个很揪心的评论,“读的书越多,压力越大,硕博生、高校学生,越优秀越难接受平庸,也从没人告诉我该如何面对平庸。”
从小父母告诉我们要做人上人,多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上学要学习好,要名列前茅,所有人都告诉孩子要优秀,但是却没人告诉孩子如何平庸,或者如何接受平庸的自己。
但自己一定要告诉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比如清北的学生,他们大多具有学习天赋,别人是比不了,难道你就非要对比,然后这个差异结果否定自己吗?
要知道大学延毕没什么,研究生延毕也没什么,只要过程中努力,那结果都能清醒的接受,人无完人,接受失败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种成长。
你能接受平庸的自己吗?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专注教育那些事!每天分享小、初、高、大学生的日常,解读教育中遇到的点滴琐事,如果你也对教育那些事感兴趣,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喜欢研究教育的人,一起探索教育的秘密。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