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1941年,济南,在化学实验室里的女学生
2021年3月26日,央行陈浩等四位经济学博士发布了一篇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在“应对之策”第四点,提出“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该论点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其呼声很高的最大原因是我们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中美科技竞争,大家已经达成共识:要想在新世纪主导未来,必须拥抱科技。自然,很多人会赞同这个结论。
其实,这个文科和理工科的争论很没意思。而且,我也不赞同这个观点。当然我写这篇文章时,也陷入了这个没有意思的争论漩涡。
看到央行这篇工作论文,我立即笑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四位文科生用文科行文逻辑写的一篇定性分析的文章,而且很多观点只有结论,没有论据,经不起推敲,也缺乏说服力。
这个结论,有点像我现在吐槽自己:要是我当初选择上医科或计算机科学就好了。然而事实的真相,凭我当初考试时的能力与条件,是不具备选择这些学科的,只能选择门槛不是很高的文科,最终进入人文学院深造。
若非要给“论文”中文科生过多找个原因,我想与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文科专业的门槛较低,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低,主要靠博闻强识就能越过招生分数线,而要想从文科班转入理科班,并顺利进入理想的高校,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史上最牛的文科生爱德华·威滕(封面图)除外(历史学毕业,工作后回校学习应用数学,一年后转到物理系学习粒子物理,荣获包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菲尔兹奖等多项大奖)。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容易的路走下去,即便如此,国内每年招收的理科生人数仍然多于文科生,并不是论文中所说的文科生太多了。
大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去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吗?非也。近20年来,高考录取人数从2000年的221万人, 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学校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永远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上升,整个大数据产业预估需要2000万人。
文科毕业生的需求,根本上还是和社会劳动力需求结构密切相关,产业结构决定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如果科技、医药和农业等产业发达,那么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自然就会高涨,学校的招生也会进行调整,重点培养更多理工科人才。
1996年,深圳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主要依靠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出口产品集中在玩具、服装等轻工业商品来创汇并积累财富,其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力的学历要求较低,随着国内高端制造业、互联网和科技等企业的崛起,理工科毕业生也随着扩招人数的上升水涨船高。
哪怕是在华为这样的技术类公司,其研发人员占比也没有超过50%,如果再计算上这条产业链上的其他从业人员,其技术或理工科人员占比会更低,这个现象可以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企业,也就是说一家企业核心岗位需要特定比例的理工科生,其他岗位和部门的运转究竟要用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就没有那么严格,适用的原则便是专业不限,能者居之。
归根到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求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多寡,都是由一个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决定的,把“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归到教育分科,是一种后视镜观察行为。
中国过往70多年的产业结构,是由当时的国情和综合国力决定的,随着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追求科技进步,确实需要更多的理工科生,若要把过往的科技力薄弱归因于文科生太多,明显就是文章措辞表达上的错误,更为准确的表达应该是: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理科生匮乏。
你若在企业中工作的时间越久,会越发觉得文理科界限和文凭的重要性越来越低,90%以上的技能都是毕业之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发展兴趣爱好而习得,很多职员最终发现,一家企业必须的特定技术或专业人才的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岗位。
田中耕一
在职场里,管理岗的学问与人文学科紧密相连。只要职员具备相应能力,绝大数人都会往管理岗晋升,当然不排除极少部分人故意留在基层岗位,有些业务员可能是为了更好地赚钱,有些技术人员可能是为了做实验,比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他放弃了一切升职考试的机会,为的就是能留在一线研究岗位。
人与人,只有优秀和平庸之分,没有文科和理工科之分。过早分科对于学校的招生和毕业来说利大于弊,但对于个人知识面的培养则是灾难,也不利于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只有你吸收知识的触角伸得越广,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又适合的兴趣爱好的几率才更大。
过早的分科,最终面临的问题是智力资源的错配和人生方向选择的错误,社会发展的竞争过程是残酷的,在时代的洪流里,大多数人都还没来得及发现甚至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被裹挟着求生存并履行社会责任了。
高中到大学的7年分科学习时光里,大多数人专研所学专业学问的时间又有多少,大多数人付出的和专业相关的,无非都是在做模拟或仿真试题中度过的,或者是在每个学期,考前那一个星期时间临阵磨枪的通宵达旦而已。
大学毕业后,人与人之间的分野才正式拉开序幕……
优秀和平庸的区分,往往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刻意练习持之以恒的程度,以及走出舒适区之后在该领域专研的广度和深度,是否超越了同行人的算力。
关于文理科之争,今天就闲扯到这。用我们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的话来做结尾: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都不能脱离实际,尤其是文科生,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学习和进步的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