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你像凤毛麟角最精彩的一片,锲而不舍探索你与兴趣之间的距离,找寻用武之地只为满足内心的痴迷。
21世纪的社会永远不缺天才,国外的伽利略,费马,罗尔堪称数学历史界最有潜力的,最有成就的数学家。中国的天才大多出自"少年班",比如12岁为宰相的甘罗,曾利用妙计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池城。比如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比如8岁760分创下高考历史头榜的陶哲轩。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书中记载:夫项橐生七戚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戚于兹矣,君其试焉。那些能被称为天才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可能在当代都是叱诧风云的代表人物,但是最后命运可能会适得其反。
16岁的刘汉青出生在江苏省普通农民家庭,家庭条件确实普通,但是家庭氛围十分和谐,其乐融融。因父亲十年如一日的朴素装扮,给予他留下拘谨执念般的思想。好在他懂得奋发图强,没有辜负父母的希望,最终凭借优秀成绩如愿以偿的考入自己的理想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致于被当地人称为16岁考上哈工大的天才,但因常年痴迷于数学项目研究,放弃人生中多次进取的机遇,最终一无所有的他沦为当地低保户,这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年纪轻轻的天才是什么导致他辍学回家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刘汉青连工作都没有,只能靠低保来维持生计呢?
一、天才步入名校却遗憾毕业
与同龄人相比,刘汉青学习的时间屈指可数,但几乎全部用在了数学上,当很多孩子都在学习简单的小学数学时,他已经开始学习大学知识微积分了。正因为如此,当地很多孩子都来看他计算数学题,求教方法,他被称为当地数一数二的神童。父亲也是十分重视刘汉青的教育问题,发现孩子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后便带他去美国做智商检测,专家告知他们:孩子在数理化方面大有前途。就这样,刘汉青以理科出名的方式步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众人们都在揣测能够进入这样的985高等学府,他将来必成大器,为国家所用时。谁曾想到他的大学生涯被自己的专注思想而断了后路,传奇生涯开始于此也葬送于此。
长期痴迷数学的刘汉青在大学一年级就被数学组看重,导师也是多次带领参加数学竞赛,并获得数学奖项。然而就在大学三年级时,刘汉青不经意间接触到数学家陈景润攻克数学难点哥德巴赫猜想,处于少年的他被高等数学所迷惑,暗自下决心一定超过陈景润且始终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的更出色。刘汉青从那一刻开始全身心投入数学研究之中,对于大学基础课程更是寥寥无几,学期末甚至不去上课。本应前途无量的他在考试结尾成了整个学校的"挂科专家"。
学校保留了人才政策,欲让刘汉青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再努力一年最后也是顺理成章的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不过他没有接受再三劝告的领导,尽管导师都在尽力挽回这个"天才",但在1985年,刘汉青义无反顾的选择肄业证并回到老家。面对室友和家长的灵魂拷问:其他学科为什么不去学?刘汉青只是微微摇头说:一切影响我钻研数学问题的科目都是浪费时间。
二、隐姓埋名仅靠低保续命
让众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发生了,具备高智商的"小天才"竟然不如专科生混得好?邻居带着怀疑来到刘汉青的住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房屋依旧简陋到极致,刘汉青披肩散发,衣服破烂不堪,衣冠不整。人们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他就是少年天才刘汉青,天才的落魄必定是受到了重创,从此刘汉青整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继续研究喜爱的数学,在众人看来他要与数学为伴孤独终老了。
之后刘汉青也从未在众人嘴里说出天才二字,反遭到的是唾弃,鄙视,质疑,嘲笑如潮水一样将刘汉青的能力和学问无情覆盖。屈原曾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首诗诠释刘汉青的青春再合适不过,承载着数人讽刺和质疑,但依然坚守自己的天才梦想隐姓埋名。
由于没有工作的刘汉青,几经周折坐上了贫困户的交椅,家里面更是十分拮据。每个月仅仅依靠政府的低保补助来维持生计,在他心里这些都是次要的,至于什么时候完成数学论点才是最关心的事。逐步步入中年的他病情越来越重,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自己继续做数学研究,活跃的大脑细胞逐渐异常。
三、逐梦虽好,"请不要贪杯"
"疯子与天才往往一念之间",如果学校肯让他留校继续研究数学科目,数年后说不定就是大时代数学界的领军人物。但以现代人的教育观念来看,无论出生多么聪慧伶俐还是后天发奋图强都应该收敛功利心。把专业基础知识学好,在扎实的基础上确保衣食无忧,再去搞研究,否则就会像刘汉青一样妄图成功,痴迷数学无法自拔,最终一无所有。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行为称为"偏执狂",说一个人倔强到不可理喻就是偏执,偏执有度皆为理智,偏执无界皆为疯狂。在一定程度上天才诞生于偏执,但是过度追求很可能虚度人生。
刘汉青,一位数学道路上的逆行者,没有人知道他还会坚持多久才会走到成功的彼岸,可能又是蹉跎了岁月蹉跎了自我,后人只是眼睁睁的看着他悲惨的人生,本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而不是冷嘲热讽。刘汉青的经历诠释了孜孜不倦本应有回报,毕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逆境中成长取得成就。可能是偏执带给的伤痕使他无法认清现实,但同时告诫大家梦可以做,但请不要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