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官云
从《小欢喜》到《都挺好》,再到《隐秘的角落》,“原生家庭”屡次成为一个被讨论的热词,揭开亲子关系的许多真相。
有分析称,“原生家庭伤害”主要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伸和附属品。他们渗透进孩子的生活,恨不得在细节上也能控制孩子的一切。
掌控欲过强的父母,在儿女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和心血,却不一定换得回理想的结果。
“越管越不服从”
点开最近的热搜#父母掌控欲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很多评论都在吐槽父母各种暗戳戳的掌控行为。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网友们的经历各不相同。有的是被妈妈从小管到大,21岁时,如果晚上七点不回去,妈妈就要打电话打到孩子进门;染发也只允许染她挑好的颜色。
为了逃避这种让人窒息的爱,孩子上大学跑了很远,“回家太累了。”
或者是,有的妈妈打着保护孩子的旗号窥探隐私,比如偷看日记、翻柜子等都做过,认为自己应该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却想不到招致孩子的逆反,越管越不服从。
再不然,有位网友说,妈妈口头说尊重孩子是个成年人,要自己拿主意,但只要孩子的想法跟自己不一样,就判定为“不听话”,“恨不得一天24小时在我身上装监控。”
情感勒索一般的爱
如果说翻日记、分享定位等属于比较明显的掌控行为,有些父母的控制欲,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更加隐蔽,让孩子替自己实现人生期待,像是一种情感勒索。
还记得火爆一时的《隐秘的角落》吗?周春红是小主人公朱朝阳的母亲,表面上,她很爱儿子,省吃俭用,努力工作,为了孩子的感受牺牲个人幸福。
图片来源:剧照
但这一切的爱,都需要朱朝阳付出代价。周春红控制欲很强,她期待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记账、喝热牛奶、全力学习……有时对父子间正常的相处,也会表现出一种“嫉妒”。
朱朝阳和父亲见面后,回来表现出一点点开心,她马上就会给予打击:我辛辛苦苦拉扯你十几年,难道还不如那个人带你去游几次泳吗?
周春红一味希望孩子站在她这边,有意无意向孩子灌输“我们悲惨的生活都是你父亲抛弃我们导致的”,完全忽略了儿子对父爱的需求。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琳琼曾分析过类似行为,“她在无意识中把自身需求都加注在孩子身上,通过严格的生活管束、引发孩子对妈妈的内疚感,来操控孩子按照她的意愿长大。孩子也在妈妈的无意识层面沦为工具,被‘爱’控制着、绑架着。”
幸福家庭,“没大没小”
亲子关系可能是扎在很多人心上的一根刺。一方面是孩子抱怨父母控制欲太强,一方面是父母的不理解,“明明是为你好,你怎么不懂我的良苦用心?”
比如,在《小欢喜》中,宋倩为了女儿乔英子顺利高考,放弃事业,一心为女儿规划未来,细到连乐高玩具都要管。本是好心,但乔英子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几次想自杀。
图片来源:《小欢喜》剧照
其实,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既是家长,又是朋友。作家汪曾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一生经历过不少磨难,但始终能从生活中琢磨出诗意,坦然自若;和孩子相处,也能保持一颗童心,从小事里活出一种自在的小幸福。
老头儿,是汪曾祺在家中的“别号”。有时外人来了,家里人在言谈话语之间,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了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
然而,这种亲和力却造就了融洽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从他的性格中学到一些东西:一来是平等待人,二来是认真做事。
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里,汪曾祺写道,“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他犀利地点明自己的看法: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
养育孩子,也要尊重他们的灵魂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很火,无论是新闻还是影视剧,总能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和反思: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你是为我好,但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如果父母之爱中隐藏着强烈的束缚,那样的爱,至多算是一副温柔的枷锁。
资料图:图文无关。徐珊珊 摄
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宣称“一切都是为了你”,但这也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做选择的权利,给孩子制造了沉重的情感负担。
好的亲子关系,应该良性循环。对父母来说,要懂孩子的内心,能做到爱之有度;对子女来说,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关爱中自在成长。
所以,有人说,真正聪明的父母,和孩子永远是平等且互相成就的,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作家纪伯伦曾写下过这样的文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父母养育了孩子的身体,但也要尊重孩子的灵魂。如此而已。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