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说要加强体育后,各地的中考体育改革都开始落地。同月,云南省明确了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跟语数英"三大主科“并排。今年,广州、天津、浙江等地纷纷明确,要逐步提高分值。
增加体育分值的目的,无疑是想让学校与家长都更加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然而政策落地后,家长圈内波澜乍起:
体育分数是结果,校内锻炼是达成结果的过程。然而家长们的呼吁却恰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连课间10分钟都没有的孩子们,如何保证身体素质与体育分数?或许正如前段时间,央媒《半月谈》所说的当代孩子现状:只许喝水上厕所,神兽归笼如坐牢。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北京某小学家长王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有次我趁课间给孩子送东西,发现整个学校都安静得很,以为来错了时间。”
课间空旷的校园甚至有一些学校,关于课间的“安静”有极其严格的要求与审查:1.课间学生在教室里也不准说话;2.课间走廊上不能超过3个学生,并且有老师巡查,不符合要求的要扣班级的分;3.老师候课要提前3分钟到教室,老师迟到要通报批评,学生迟到要扣分。
不论是为了团体的荣誉,还是为了避免被老师抓到,孩子们都只能被“禁锢”在座位上。
有人说,“我们小时候根本不需要单独安排运动”“因为我们一天的运动轨迹是走路去上学、下课跑来跑去、体育课打篮球丢沙包、下学跑闹着回家、和小伙伴们再玩上一个小时,有时候下课跑来跑去,都能闹得大汗淋漓。”
而现在孩子们,仿佛被“圈养”了:被开车送去学校、上课学习、下课趴着休息、体育课上自习、下学家长接、回家继续坐着写作业。孩子一天到晚的最大运动量,就是班级到食堂的距离;孩子视线所及的最远范围,就是座位到黑板的距离。
关于这个问题,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里的一番追问引发观众共鸣,冲上热搜。
正如白岩松所问到的:“连课间10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
这种圈养是在“压制孩子们的天性”、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如此圈养出来的孩子们,失去了健康的身心,如何在未来有更好的成长?
“为什么要这样圈养孩子?”“老师们管的太严了!”“学校怕担责任,要求的真多!”家长们纷纷把矛头指向学校。但
学校,真的就是偷走这课间10分钟的“罪魁祸首”吗?
不得已的校方 担心的家长造就了体质薄弱的学生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课间一旦因为打闹出现伤害,家长会认为是学校监管不到位。不得已之下,学校只能在课间也尽量约束学生。
可以说,“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是学校和家长博弈的结果。
虽然孩子的天性无非就是打打闹闹,在不懂控制力道的年纪,偶尔有磕磕碰碰很常见。这个概念,校方懂,家长也懂。但当实际发生时,追责就成了清官难断的棘手事。学生在校内磕碰后,家长闹学校,追责成难事,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
起因是张某和李某两个孩子课间休息时玩丢沙包,不料张某将李某撞倒在地,导致李某下嘴唇破裂、2颗门牙受损,李某家长把学校、张某家长,一起起诉到法院,要求追究责任。更有甚者,将赔偿金额算出了“天价”:
这种事例的最终结果大致都相同:学校赔偿、有关领导被谈话、相关教师受处分。
一位从教30年的老教师说,“现在为什么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孩子一旦摔破皮磕掉个牙,家长立马就不依不饶;有一年春游有一个孩子摔断了腿(骨折),学生家长到法院起诉学校,10年之内学校都不组织春游了。”渐渐地、学校怕了、老师怕了,于是规定就出了:不敢让学生“跑了”“跳了”“玩了”。
于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营造安全的校内环境,学校开始花费大量的人力用户维护校内安全,甚至有些学校上下楼梯、食堂取餐都有老师一路监督,谨防追逐打闹。
家长端虽然也大多认为“圈养”是不可取的。
但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他们提心吊胆地担忧孩子们出意外,不如放弃撒欢疯玩的念头,让孩子在老师的严格管理下开展校内活动。
家长怕孩子受伤,学校怕家长闹事。于是,校内管理越收越紧,体育课少了,课间安静了。
而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孩子们的身体素质直线下降。
就像前段时间刷爆媒体的短视频所呈现的:宜昌某中学做体测,20个学生,初一男生做“引体向上”,全班20人“全军覆没”。
仅有两名学生做了2个以上,一个学生做了一个,剩余的一个都做不到,甚至握住单杠后几秒都坚持不了。体育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柔韧性、灵敏性、技巧性的项目,一个合格的都没,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薄弱。”
这个初中孩子们单薄的体质,是当代孩子们薄弱体质的缩影。也是家校关于“孩子安全”博弈的产物。
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事实上,现在的时代不缺十几岁上大学的天才少年,也不缺一学就会的灵光脑袋。缺的是体格强健、内心丰满、开朗向上的健全孩子。
我们想要的教育,不是教出戴着着厚厚眼镜,爬两层楼就会喘的“软绵绵”,而是要教出活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好少年!从提高的中考体育分数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局对孩子健康的重视。
同时,学校中一些令人感到欣喜的变化也正在发生。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每节课间必须让学生出教室活动、远眺。北京市相关会议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明确要求。北京海淀区中小学的“大小课间”,也受到颇多家长的认可。
某中学大课间“活力舞蹈”但“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绝不仅是学校一方的事,也需要家长端的理解与支撑。正如前面所说,“圈养”是家长与学校关于孩子安全博弈的后果。
当学校在这场博弈中退了一步,家长的做法就成了“打破圈养”这局的关键点。
因为活动时间放开、活动范围放大,磕绊将在所难免。其实在很多国家,体育课都是学校的重点学科,比如英国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体育项目,比如马术、英式橄榄球、网球、竞走、足球等。而这些运动无一不是“激烈性的运动”。
可能家长们看了这些都觉得心头一跳——这样安排不会出现危险吗?
恰恰相反的是,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危险的体育运动,让孩子们有了强健的体魄,有了不服输的运动精神,有了受挫后勇敢站起的精神力量;而一味地保护孩子,将孩子圈在不会受伤的安全范围内,才是将他们处于不懂坚持、无力抵抗外界打压的危险之内。
当家长不再因孩子小磕小碰而追责学校;当学校不再因为怕担责而收紧管理;在这场“博弈”中,双方各退一步,课间10分钟才能真正的回归学校,放给孩子。
从校内“课间10分钟”的回归,到家庭“锻炼意识”的培养,良好的家校合作,将给孩子提供更宽阔的自由空间,更丰富的成长视野,锻炼出饱满的精神、健全的体格!
最后,点赞、分享,希望这一日早些到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由、健康成长的阳光少年!
*作者:青芒君。有趣有料的家庭教育观察者!在这里与青芒君一起关注教育热点,讨论家庭教育二三事!*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