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电视剧《小舍得》在东方卫视、央视八套以及爱奇艺网站同步播出。在开播当天,该剧的收视率就一路走高,登上同期播放的电视剧收视榜首。
电视剧改编自
鲁引弓“中国教育四重奏”《小舍得》
《小舍得》的开播,也意味着直面当今中国各阶段教育问题的“小”系列三部曲,终于齐活了。2016年的《小别离》,讨论的是中学生该选择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升学的问题;2019年的《小欢喜》,聚焦的是高考前夕孩子们的种种心理问题;如今的《小舍得》,则直击小升初的惨烈竞争问题。
《小舍得》延续“小”系列前作《小别离》《小欢喜》的现实主义路径,在展现当今天中国“小升初”阶段的教育现状、描绘学生家长形象、折射中国家庭多元教育观的同时,也将再婚家庭、代际隔阂、阶层关系等多元议题带入剧中。截至4月25日12点,话题“小舍得”微博阅读量已近23亿,该剧的热度与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当全国观众在津津有味追剧的时候,他们究竟想看到些什么?在即将面临孩子“幼升小”或者“小升初”的家长眼里,他们想看到的,或是当下教育阶段的平衡途径;在已经捱过“小升初”战役的家长眼里,他们想看到的,或是“后浪”家长们是否有新的智慧与能力去应对;在教育工作者眼里,他们想要看清的,或是教育行业的当下问题与长远发展之道。
小升初家长:站队困难症
A Little Dilemma
“幼升小”、“小升初”之所以会被无数中国家长视为“战役”、甚至引发群体性焦虑,这折射的,其实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残酷现状。
2020年,北京幼升小入学人数迎来史上最高峰,达21.7万人,学位缺口约8万。实际上,近几年北京各区教育学位不断扩增,甚至在2020年一年就增加3.4万个学位供给,同时继续推进“就近入学”规则的完善和教育公平。即便如此,学位缺口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数据来源:《中国经营报》)
对于年轻的父母而言,在为孩子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还面临着无数的新词、热词有待掌握:“鸡娃”、“青蛙”、“牛蛙”、“奥牛”、“英牛”、“英奥混血牛”……
《小舍得》从某种意义上说,为这群焦虑的父母图解了小学生家长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向家长们抛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为孩子规划未来——是像剧中蒋欣饰演的田雨岚那样,将子悠归类于“学霸组”,神经紧绷、精神亢奋不停地打鸡血,还是像宋佳饰演的南俪那样,将欢欢定位于“才艺组”,云淡风清、宠辱不惊地佛系育儿?
《小舍得》从一开篇即充满硝烟,两位母亲的育儿理念各各不同,一方面,这确是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这也算是剧情需要:剧中必须要有对立的双方出现,带动箭拔弩张的氛围,才能迅速“挑拨”观众在收视时选择性站队——要么站“学霸组”,要么站“才艺组”,总之,必有一组适合你。
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发现,无论你站队站在哪一组,好像也都没有见到自己想要的“小圆满”。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赢家”,很抱歉,始终没有出现。
这真是“站队困难症”。
站“学霸组”的观众看到的真相是:“学霸”子悠其实真的不堪一击。
子悠此前每每遇到“择数”考试,总是会因为压力巨大,莫名其妙地发高烧。眼见又一次“择数”考试即将到来,田雨岚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况,带着子悠去找医生,看看能不能提前用药物抑制。结果自然是不能,医生还严厉训斥了田雨岚。
在考场上,子悠神情恍惚,根本没有精力答题。最终,子悠不堪忍受压力,撕了卷子,并且掀翻了桌子,冲出了考场。此后,子悠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对劲,放学后经常跟田雨岚提起一名叫“大龙”的同学,可是班上并没有孩子叫“大龙”。
一次,在放学后,田雨岚问子悠:大龙是谁,子悠指着前面空空的椅子说,他不就是在那里坐着的吗?
田雨岚吓得半死,她确定子悠出了精神问题,赶忙领着子悠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诊断过之后,表示子悠是压力过大所致,只要放松心情,恢复正常应该问题不大。
子悠的情况虽然是较为极端的个案,不过,也算是现身说法,给某些推崇田雨岚式鸡血教育观的家长打了预防针。
剧中成绩好坏时
田雨岚不同状态
而曾经佛系育儿的“才艺组”,表现又如何呢?
热爱文艺、善解人意的欢欢,因为数学不好,令得老母亲南俪也开始不淡定了,不由自主、有样学样地效仿起田雨岚的鸡血风范。
有一天,欢欢一个人在家时,发现自己有咳嗽和低烧的症状。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疫情知识,怀疑自己被传染了。于是,从前的乖乖女欢欢不淡定了,突然就玩了一出“离家出走”——其实,她只是准备在住院之前,去看一看自己曾经参加歌唱比赛的地方。
欢欢的不辞而别,导致南俪着急上火。经过一番波折后,她终于找到了欢欢。在欢欢面前,满脸泪水的南俪放下身段、主动跟女儿承认了错误,表示以后再也不会拿她的学习成绩来说事。
后来,经过诊断,疑似被疫情传染的欢欢不过虚惊一场:她并没有感染,而是月经初潮,成长的烦恼。
《小舍得》里,“学霸组”和“才艺组”的一路PK,互撕互斗,场面热闹,但观众们一路围观下来,会发现最终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赢家”,甚至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但结合后续剧情的预告来看,当然还会有亮点——疫情之下,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实现了大团圆。
“前浪”家长,如何解读“舍”与“得”?
A Little Dilemma
已经挨过“幼升小”或者“小升初”的“前浪”家长们,也不乏围观《小舍得》里鸡飞狗跳的“名场面”而感触颇多者:长江后浪推前浪,钱要花在刀刃上。
“后浪”家长的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也来自于“前浪”家长们带出的节奏与风气。《小舍得》一开场,即简单粗暴地把社会上正在愈演愈烈的“攀比式教育”现状摆出来示众,“舍”与“得”之间的辩证关系似乎就被简单粗暴地图解为:只要家长愿意舍出金钱和时间,毫不吝惜地投入到教育上,你的所得必然不负所期。
正是某些“舍得投入”的“前浪”家长的成功范例,强化了田雨岚这类家长的鸡血式教育理念。她那些近乎偏执狂的行为,似乎在“舍得投入”这一看似正确的“教育投资”理念下,显得情有可缘。
事实上,《小舍得》没有在剧中“示众”的数据,同样令人触目惊心:K12教育产业,是近年资本市场争夺焦点,2020上半年K12教育的融资额占整个行业的六成,其中某机构于3月份完成了新一轮金额高达10亿美元的融资,创下教育领域单笔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2020年上半年,我国教育市场共发生融资事件112起,融资金额为196亿元,其中K12教育在一级市场共发生融资交易18起,交易总金额达到125亿元,占上半年教育融资总额的64%。(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流向教育产业的热钱涌动,中国家长“攀比式教育”心理或许正是重要推手之一。
“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堪称许多中国家长的信仰。只要是花在教育上的投资,通常都是“难舍能舍”。但“舍”了以后,有多少家长真正能够冷静地复盘:“难舍能舍”是不是真的必然导向“难得能得”?家长们真的冷静计算过“投入比”与“产出比”吗?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改革”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教育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满天飞”、“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仍然是全民关注的热点。
《小舍得》里展现的教育问题,切中社会热点和痛点。田雨岚作为典型的“鸡血妈”,从儿子颜子悠上一年级开始,就斥巨资给他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班,早早规划他的“小升初”择校路。
南俪则是“鸡娃”大军中的一股“清流”,她反对“唯分数论”,从不给孩子报课业辅导班,但她同样也会愿意为教育产业买单:她给女儿欢欢报声乐、主持等才艺班,而才艺班的价格其实也并不便宜。
但她们的“舍”,并未换来所期待的“得”。“别人家的孩子”子悠突然情绪崩溃,“佛系才女”欢欢突然性情大变——《小舍得》的后续剧情,会逐渐加大对校外辅导的批判力度,反思攀比式教育现象,并尝试舒解观众焦虑情绪,在带领观众反思教育问题的同时,也会引导观众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势同水火的南俪和田雨岚也将“一笑泯恩仇”。
爱与反思是最好的起跑线
A Little Dilemma
在教育产业大跃进的时代,像“育儿书籍排行榜“、”父母必读的XX本书”之类的榜单层出不穷。当我们在梳理这类图书榜单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二十年来,有两本书,长期霸榜。
一是来自日本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此书连续8年位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此书相当于黑柳彻子的自传,用一群孩子的成长史,将把一种有别于传统东亚“应试至上”的教育理念展现给我们。被日本公立学校认为是“有问题”的一群小学生,在“巴学园”健康成长,他们当中,后来有诺奖获得者,有日本第一代女主播和畅销书作家,孩子们取得成功的领域各各不同。“巴学园”引导鼓励孩子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探索世界的做法,至今仍然对很多家长有启迪意义。
二是来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该书的中文简体版已突破100万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畅销书排行榜。该书中译本的译者根据中国读者阅读习惯,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值得教育行业者学习和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经典著作里曾经贡献了无数金句,例如:“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而在读屏时代,诸多 “弃书从剧”的家长,对于教育理念“金句”的间接习得,是来自于观摩教育类的影视剧,特别是来自于剧中主要人物说出来的台词。
通过小小的一方屏幕,去围观他人的育儿经历,真的就能习得作为家长的“职业素养”吗?
“小”系列三部曲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提供某种可供抄袭或者借鉴的育儿“模板”,而在于启发观众对于“攀比式教育”热潮的冷静反思,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增进代际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电视剧照
1981·文学报40周年·2021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