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现状,党中央作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的重大战略决策。利用内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优势成立内地西藏班(校),招收西藏自治区的学生,开启了在内地为边疆民族地区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先河。截至2020年,内地西藏班已开办35年,全国共有21个省市的76所中学招收内地西藏班学生,已为西藏累计培养输送了十几万名毕业生。
就读内地西藏班,对很多西藏的孩子来说,那是改变一生的开始……
牧区少年变身记
牛粪屋里最甜的西瓜
努木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洛麦乡人,家里世代以牧业为生。家里兄弟姐妹八个,努木排行老四,他是家里唯一走出大山上学的孩子。
内地西藏班是1985年开始的,86年努木参加了内地西藏班的考试。那时,努木的父母压根儿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政策,努木父亲问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到内地不会饿着吧?老师说没问题,内地条件好得很,因为比较相信老师,所以家里就没有阻拦努木去内地上学。就这样,努木成为乡里第一个考上内地西藏班的学生。
那时,努木除了那曲,哪里也没去过,内地对他来说简直遥不可及。出发的时候,家里给努木只准备了几件换洗的衣服,还有小学用的一个书包。所谓的欢送活动,就是父亲买了一个西瓜到熟人家,在那家放牛粪的屋子里,一起吃了,就算是欢送。努木说那个西瓜是他至今吃过的最甜的。
努木和伙伴们去内地时,那曲地委行署的领导为大家送行,领导叫每个人从地委大院里面弄一把土,放在精心缝制的布袋里,让他们带到学校去。
有种说法是如果到别的地方去,吃点家乡土可以治疗水土不服。更大更深的意思是地委行署领导让这些孩子不要忘记家乡,要好好学习。
当时努木和同学们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再从成都坐火车到天津红光中学,可到了学校第三天,努木就去找老师说不想学了,觉得这个地方他待不了,一句话都不懂。老师说可以考虑,但是要先上一个学期。老师善意地骗了努木,好让他安心上学。
当时学校伙食很丰盛而且免费,衣服也是免费发的,老师还专门给努木和同学们做了藏装,但努木还是好长时间都无法适应。读书期间,努木主要通过写信与家人联系,但因为冬季和夏季牧场不一样,家搬到哪里努木都不知道,所以通信真的很不方便。
努木说父亲是他一生都没有超越的人,是他一生的荣耀。每次收到努木的信,父亲都会回信,这成了他们之间最重要的回忆。刚到内地的时候,努木非常想家,他说多亏学校里的老师们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他才能够坚持下去。
不退缩是牧民的天性
到了内地班,努木很努力地学习。他的学习没人逼,是自发的。草原上几百匹马在奔跑,即便是劣马也会尽全力奔跑,因为集体在奔跑,不可能一个人偷懒,牧民天生有不退缩的性格,他说。
有时候努木早上五点起床,在路灯下面看书;有时候寝室灯关了,只有厕所有灯,就搬一个小板凳,在厕所里看一两个小时。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学习思维、学习能力。有一个图书室里的工作人员,孩子们叫她任妈妈。她跟努木说,汉文比较差,就可以多看汉文的书,她给努木借的第一本书是历史人物成长故事。后面大概一个多月,努木看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小说、土地改革时期的小说、红军长征时期的小说……慢慢地他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利用各种条件不断地汲取知识。高中毕业以后,努木进入了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系。直到现在他一直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工作。
努木在天津红光中学的毕业证书
努木大学毕业回家乡的路上,遇到同村的长者尼玛扎西,他是一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一路上给努木讲婚礼说唱曲,努木就在马背上记,记了大概有20多页,那一刻他感触非常深,那么好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一直都是口头相传,没有形成文字。努木决定要把它尽可能地保存、传承下来。后来他把草稿整理出来,发表在《邦锦美朵》杂志上,这让努木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成就感,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了铺垫。
由于地理的隔阂,风俗的不同,努木发现生活中他经常和别人产生误解,后来他做起文化研究后才发现,不管是民族之间还是国家之间,交流沟通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交流了,交往了,才能互相了解。
努木现在的工作是翻译,也是副译审,把文章从藏文翻译成汉文,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在内地西藏班的这些经历,让努木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了解了不同文化、不同风俗。
我只想唱首歌
努木说,西藏是他的故乡,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
回顾内地西藏班的生活,不管从精神层面、心灵层面、习惯层面还是学习层面都受益太多,给他带来了非常多看得见看不见的财富。
参加内地西藏班,努木看到家乡的面貌和城市有着强烈的对比,所以激发了他幼小心灵中的“使命感”。努木说,他自己作为一个牧民经过内地西藏班学习,变成了文化工作者,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一个亲历者,作为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他说:“假如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上内地西藏班,现在我的孩子也在上内地西藏班。我也想对后面上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因为机会特别难得,时间非常宝贵,人生阶段里初中高中只有一次,有很多知识可以在那里获取,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也在那里。那曲有一首歌:‘山有三座峰,各自立一方,但山上的白羊是相通的;人有蒙藏汉,各自在一方,但心灵是相同的。’我想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偏僻墨脱
阻隔不了奋进的脚步
格桑德吉出生于西藏墨脱,是门巴族。八九十年代的墨脱,孩子们只能上到二年级,之后政府会把学生送到林芝二小继续就读。林芝二小每年都有几个学生考入内地,老师也会向同学们介绍内地西藏班的情况,这让格桑德吉非常向往。
格桑德吉梦想考入内地,渴望通过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
最终,格桑德吉班里四十个同学,三十八人考入内地西藏班,她也是其中之一,墨脱籍的学生被分到了湖南岳阳一中。
当时在林芝就读时的格桑德吉一年只能回家一次,从林芝到波密需走两三天,路上还会遇到塌方、泥石流,到波密后再走四五天,才能到墨脱,常年见不到亲人。小学毕业后又准备去西藏班,格桑德吉就没有回家,后来还是父亲特意赶到林芝看望了格桑德吉,算是送别。
格桑德吉和西藏班的学生们一起从林芝出发,到拉萨坐飞机到成都,然后坐火车,三天后抵达了岳阳。
到了岳阳后,学校老师们体贴热情、宿舍干净整洁、饭菜也非常可口。格桑德吉逐渐适应了在岳阳读书的生活。
大概过了半年,有一天老师喊格桑德吉去接电话,原来是父亲打电话到学校找她,问她怎么这么久没有音信,好像消失了一般。那时候,就学校办公室里有一部电话,格桑德吉根本不知道怎样与家人联系,竟然糊里糊涂过了半年。
学校的老师对西藏班的学生都很关心,格桑德吉的班主任秦丽霞老师每天都陪伴着西藏班的同学们。晚自习的时候,她会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然后帮助学生一个一个订正。同学们睡觉时,她也会到宿舍看一下。她亲切地呼唤同学们“宝贝”“小傻瓜”,同学们和她的感情很深。格桑德吉拿到 “最美乡村教师奖”的时候,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秦丽霞老师。
反哺家乡
1998年初中毕业,格桑德吉回了一次家,6月离开岳阳,回到家已是7月。路途遥远艰险,没有公路,还要翻越五千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一路上更没有住宿的地方,只能搭个棚,或躲在大树底下,囫囵睡个觉。家里人不知道她要回去,父母见到她,只说跟以前不一样,心疼她走了半个月才回到家。
墨脱跟格桑德吉离开时相比,变化不大。乡政府仍旧是破败的旧房子,老百姓也还过着被固体胶封闭一般的生活,仍旧贫穷,仍旧落后。
在岳阳四年,格桑德吉发现内地时时在变,年年有变,但自己的家乡毫无改变。附近小孩知道格桑德吉从内地回来,都好奇地跑来看她,格桑德吉问他们上过学吗,结果大部分都没有,格桑德吉对孩子们说:“你们也要出去读书。”可孩子们连连摇头:“不敢,不去!”
这番话让格桑德吉内心刺痛,大多数墨脱的家庭,都没有接受教育的意识,一辈子困于大山,祖祖辈辈永远生活在贫穷中。当时的场景,激发了格桑德吉,她想回墨脱当个老师,帮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一看大千世界。
中师毕业后,格桑德吉就准备回老家,当时好几个去了林芝、波密的同学劝她:“你别太傻了,难得从墨脱走出来,你还要回去吗?”“太笨了!要不要帮忙?”婉言谢绝后,格桑德吉直接去了墨脱教育局,明确表示希望回到帮辛乡,局长很高兴,立马批示,格桑德吉回到了梦想的起点—她的故乡。
做孩子们保学圆梦的天使
从墨脱到帮辛,没有公路,小道步行需要整整两天,在那里,格桑德吉开启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刚到学校时,五个班才四个老师,什么都教,语文、数学、藏文、音乐、体育,一个人几乎承包一个班。五年后稍微好一点,陆陆续续来了一批老师,但新老师基本都是从外地选派来的,本地的很少,难以面对墨脱艰苦的教学环境,来一批,半年、一年左右就走了,工作压力持续存在,只能咬牙坚持。后来,墨脱通路以后,重建学校,校园环境改善后,来的老师渐渐增多,稍微轻松一点。格桑德吉担任了十二年班主任,也兼任过德育工作、教务工作、财务工作,什么都做,什么都管,后来担任副校长、校长,十六年光阴就这样飞逝而过。
墨脱当时的习俗是,长到十四五岁,就可以成家立业了,有一个快毕业的小女孩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很好,很有希望考到内地。从她身上,格桑德吉看到了自己当初求学的影子,但因为贫困,她的父母准备把她嫁出去。格桑德吉对她的父母说:”孩子读书挺用功,如果考入内地,将来有了工作,家里的状况就会改变,如果实在是太困难,我也可以帮忙。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有不少资助,除了少量路费、生活费,我在内地上学的其他费用都是国家资助的。”孩子父母既动容又无奈,说:“小孩已经给别人了,你到他们家再去说一下。”几经周折,格桑德吉才把那个孩子带回了学校,后来那个孩子考到了内地西藏班,现在也成了一名教师。
墨脱是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地方,2013年通路后,墨脱老百姓接受现代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孩子们也知道没有文化不行,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当地教育,去内地西藏班上学的孩子也多了。就在通路那年,政府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我们牵头,资助保学的工作我们来做,你们安心教书吧!”驻村干部也参与保学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跃升至百分之百。
荣誉纷至,初心依旧
2013年9月,格桑德吉被评选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2014年,又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8年,组织将格桑德吉调到墨脱县完全小学任职,先后当选了林芝市党委委员、自治区人大代表,后来还当选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格桑德吉同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一同步入人民大会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一个普通的基层人民教师,能够走入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跟那么多高层领导一起参政议政,这是我一辈子的荣幸。”格桑德吉说。
这一切,都源于内地西藏班。通过去内地接受教育,她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更是用教育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用教育改变门巴孩子的人生。说到曾经的求学历程,格桑德吉想说的只有感谢,“感谢内地的老师,尤其是秦丽霞和崔光红老师,感谢他们不光教会了我知识,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我求学阶段,一块两块凑钱供我读书;还要感谢乡党委政府的领导,无偿拿出部分工资,资助我求学。我衷心祝福内地西藏班的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也祝内地西藏班的学弟学妹,努力向上,不忘初心,学成归来,建设西藏!”
努木和格桑德吉的故事来源于《共进与赋能:内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一书
如今,内地西藏班已进入第三十六个年头。十几万西藏孩子们通过这一学习机会,改变了人生。而这些出走的孩子,大多又回到了家乡,将知识用于改变落后的环境、用于建设美丽的家乡、用于帮助更多想见识广阔世界的孩子。他们的求学历程,也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