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àn Xià

【英文名】 RHIZOMA PINELLIAE

【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 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剌喉。

【鉴别】

(1)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20μm,脐点裂缝状、人字状或星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20~110μm。螺纹导管直径10~24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至约0.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对照品,加70%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1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8:3: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白矾20kg。本品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本品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归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半夏 《*辞典》

【出处】《本经》

【拼音名】 Bàn Xià

【别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化学成份】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羟基苯甲醛,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毒性】曾有报道,4例误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症状表现主要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烧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适、恶心及胸前压迫感。4例中除1例因误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余3例均经服生姜而痊愈。

【炮制】

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2斤,甘草16斤,石灰块20斤)

姜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清半夏:取拣净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项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矾与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矾12斤8两,夏季用14斤8两)

①《雷公炮炙论》:"修事半夏四两,用捣了白芥子末二两,头醋六两,二味搅令浊,将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K涎,若洗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

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

【性味】

辛,温,有毒。

①《本经》:"辛,平。"

②《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

③《药性论》:"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味辛。"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苦。"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阳明、太阴、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少阳,手少阴经。"

④《本草汇言》:"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

(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

(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

(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

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钨;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默。

【注意】

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②《药性论》:"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

③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④《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

【附方】

①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

上一篇:半截叶
下一篇:半圆盖阴石蕨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