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

但是,幼儿接受知识、技能教育必须适度,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对待幼儿的美术,我们应持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应从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新型教育观出发,使学习知识技能成为探索如何表现美、创造美和保持对美术活动的稳定兴趣的动力,启发幼儿创造性的学习。

浙江省湖州市-only珏珏

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中的启蒙阶段,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但是,幼儿接受知识、技能教育必须适度,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是由幼儿的认知水平决定的,而不是按教师的主观意愿决定的。每个幼儿都有创造性,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对待幼儿的美术,我们应持一种开放、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应从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新型教育观出发,使学习知识技能成为探索如何表现美、创造美和保持对美术活动的稳定兴趣的动力,启发幼儿创造性的学习。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创造性地学习,并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用诸如“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大胆地去画”、“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等空洞的鼓励去应付,什么叫“不一样”?笔者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应提倡幼儿创新,使作品不同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等,应该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加登纳曾说过:“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4—7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赋予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他们的美术创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已有的技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情感。如一些意愿画、儿童创作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即创造性地学习美术的知识技能,创造自己的图式,这种创造是属于处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全体幼儿的,唯独如此,才能真正把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是创造性美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围绕创造性地学习知识技能进行的,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幼儿设置递进的阶梯,帮助幼儿克服障碍,获得成功的经验。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人们发挥创造性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于幼儿来说:幼儿知识技能水平与其生理、心理特点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小班幼儿作画时,往往用眼睛看一看所要画的物体,只得到一个笼统的印象就会终止观察,然后就凭借这最粗略的印象进行再现。这样所描绘出的形象,只能是最简单而粗略的,甚至是似是而非的形象。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我们尽可能地选取幼儿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圆形、方形的类似物作为绘画的题材。到了中班,我们可以教他们初步按着各部分大小的最明显的相互关系画画。大班幼儿在绘画中,可以描绘为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如:“我的家”、“我们的幼儿园”、“美丽的公园”等。通过对生活环境的描绘,提醒幼儿注意比较物体的相对大小,帮助他们较为正确地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幼儿每前进一步,即是上一步的发展,又是下一步的准备。作为教师,应善于分析、了解幼儿产生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引导幼儿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当幼儿发现这些问题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找到答案时,他们就会在成功的喜悦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并有更大的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

二、不断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幼儿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幼儿的审美启蒙注重个人感受与创造性表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体现为对幼儿审美启蒙的积极推进。这种推进体现在尊重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如在幼儿入园的最初日子里,我组织幼儿画画,只采用个别或小组的形式,为幼儿提供纸和笔,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自由涂抹。以训练幼儿的手指、手腕动作为目的,并使之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增强兴趣,以显示他们那种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表现特点。幼儿有了兴趣以后,我慢慢地诱导他们从无目的涂鸦到向有目的涂鸦推进,引导幼儿创造简单的图像,并启发幼儿创造更为丰富的图像,让幼儿体会美术创造的乐趣。

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提问质量是直接影响幼儿进行创造表现的关键。一个新问题的提出,有时一次活动就能解决,有时则需要一组活动。例如:画《爸爸、妈妈的工作》,我先组织幼儿散步观察、与家人谈话,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又开始了角色游戏,让幼儿自己体验,经过这一组活动下来,幼儿较为写实的画出了爸爸、妈妈的工作,可以说是对形态、环境表现的淋漓尽致,但缺乏创造性,我为此又提出问题:爸爸、妈妈工作真辛苦,我们能不能创造将家人的工作简单化呢?一个问题立刻得到讨论,小朋友的设想可真多。再次创造时,“司机”朋友有了自动道路仪;“警察叔叔”有了电子手;“建筑工人”好棒,不用爬高爬低,全由按钮控制,让我看到了现代城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当然,由于幼儿的发展速度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大多数幼儿有所认识而又不完善的问题,我们尽可能让幼儿各抒己见,抓住不同的看法,发动幼儿投入争论,鼓励幼儿独立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问题,得出结论,允许幼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大胆地表现,也允许幼儿因暂时不理解讨论的目标而“出差错”。孰能无错,更何况是一个单纯的幼儿,如何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使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才是教师积极推进的作用。如:在“海洋球池里”,倾斜人物表现玩耍,正面直立表示休息:“太空人”,倾斜人物表示登上月球,正面直立表示仍然在地球上等。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给幼儿反复操作、反复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错误,去纠正错误。这样,今后幼儿在尝试运用已有的技能安排画面时,才具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三、运用多种方法,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多以模仿画为主,它的教学特点正是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教学。这种教学只要求幼儿亦步亦趋地按教师的画法步骤临摹。孰不知在绘画过程中它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扼杀了幼儿稚拙而天真的绘画方式,使幼儿产生了盲目服从的权威的心态,丧失了主动表现的自信心,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笔者与另一位老师开设实验班,重点研究儿童画的定位与儿童绘画的指导方法。共同承担了有关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教育的课题的研究。打破了以往教师一笔一划教,幼儿机械模仿的模式,而是真正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以下本人以两个实例阐明:

第一,故事中的画。即听一段幼儿熟悉的故事(故事形象简单明了,易于幼儿操作),让幼儿听后想象讲述其中一段,然后画出来。例如:(《龟兔赛跑》),第一遍故事讲完后,提出了以下问题: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段?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接着提问:你觉得故事中的主体人物是谁?这个问题是帮助幼儿确立主次、突出主体物、有利于画面布置的。最后,幼儿通过尝试,在没有任何范画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延续第一个活动,我们又开展了听音乐画图。如果上一个活动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那么这个活动则完全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如在大班教学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我们选择了较欢快的音乐(《动物音乐会》),欣赏音乐时,幼儿的兴趣被这快节奏的乐感所激励,都合着音乐打起了节拍。欣赏完毕后,我们可提问:这段音乐好像说了什么事情?幼儿发表了意见:“好像小白兔在跳舞”;“好像在开音乐会”;“好像小刺猬在弹琴”……等有创意的想象。幼儿各抒己见后,便开始在

音乐声中作画。

在这两个活动中,我们提供的作画工具也是不一样的,可由幼儿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在这两个活动只能感一直采用引导性启发与激活性启迪的方式指导,也将各领域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因为孩子的自我表达与创造性表现需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作基础。我们教给幼儿的是绘画的能力,再指导他们将所掌握的能力与自己特有的方式结合起来灵活应用。

四、合理的评价幼儿作品,提供相互学习的氛围

幼儿的美术创造,是一个极为个别化的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构思与表现,不可能知道别的小朋友在想些什么,画些什么,有些什么独特的表现。所以,教师不应以画得好或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应该说每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教师应及时介绍个别幼儿的创作思路和独特表现。每一次活动以后,我都张贴幼儿作品,引导大家共同欣赏,请幼儿自己说说哪一幅作品你觉得有创意,可以学习、借鉴,并引导幼儿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鼓励大家相互学习,相反,仅仅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提示,对一个班级来说并没有强烈的感染力,即使再及时、准确、有感染力,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绝对安静的气氛会形成一种沉闷的环境,不利于活跃创造。因此,恰当的指导方式最具有决定因素的就是教育的即时情景和儿童的需要,因为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是完成作品。

幼儿园美术活动与其他活动一样,主要着眼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绘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之作,而是通过启发幼儿创造性地学习,使幼儿学到自己理解的知识技能,使每个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其实真的很棒,建立起大胆创造地自信,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培养其大胆、自信、思路敏捷和具有进取心,从而促使人格健全发展。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