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很敬仰孟浩然?

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孟浩然?李白对孟浩然这点非常喜欢,仗义轻财,看重友情。李白与孟浩然,一后一前,相差12岁,但是李白却成为孟浩然最忠实的追随者,并延着爱豆的脚步,一路成长为大唐甚至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诗人。

李白为什么很敬仰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听到这首诗,是不是很熟悉呢?是啊,大概所有中国人的唐诗启蒙都绕不开《春晓》这首诗,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首诗的作者,大诗人——孟浩然。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赠孟浩然》,表达了另一个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气质的推崇。要知道,李白这个人,可不是轻易会送给谁一首诗的。

都说盛唐下,李白杜甫最有名气,两人关系也不错,杜甫一生写过15首送给李白的诗,什么《春日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就差跟李白说,我要跟你一起过了。

但是李白呢,没写过一首送给杜甫的诗,却给孟浩然写过五首,刚才的《赠孟浩然》还有个上半段,怕大家听着肉麻,就没说,这里再续上: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听听,绝对迷弟般的真情流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为什么这么喜欢孟浩然?我接着跟大家聊。

孟浩然的家族,世代都是当地有文化的小地主,不缺钱但也不富贵,求功名,但官也做不大。

20岁那年,孟浩然逛完鹿门山,就爱上这里,23岁就归隐鹿门山。

这个“归隐”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么年轻的人,归隐当然有他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

这段归隐对他一生的性格和文学风格形成带来深远的影响。

归隐一年多,和孟浩然一起归隐的好朋友张子容就去应考进士了。

夕曛山照灭,送客出柴门。

惆怅野中别,殷勤岐路言。

这一别,再见面,就是十三年后了,孟浩然在这里,依旧过着清苦的“学隐”生活,年轻青青,就能这样安于平静的生活,在那个盛唐时代,显得非常难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有些诗人因为官场失意不得不隐,有些因为年老而隐,但只有孟浩然——是真正的从内而隐。

这也是李白非常喜欢的地方,不贪官位,是个纯粹的人。

同时,孟浩然还表现出另外一面,就是他没有在学成之后去应试,似乎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才华似乎并不适合应试,于是,索性连考都不考,而是拿着自己的诗稿,到处交朋友,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年之久。

这样做当然也是为了搏名,但是,参加科举考试似乎是孟浩然特别回避的事情,他似乎是希望通过名气来入仕。只是名气有了,朋友也有了,但是,一直没有被推荐去做官。

孟浩然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任侠。孟浩然对待朋友可以说相当仗义。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价值千金的宝剑说送就送,一点都不心疼。这首《送朱大入秦》,讲得是好朋友朱大要远去秦地了,孟浩然匆匆赶到长亭处,依依不舍。

多说无用,此去万里,温言软语御不了寒,我且将这把宝剑相赠,杀敌或是典当,表达一下我的心意。

后人都因为这首诗知道了孟浩然的为人。

还有一次,送一位叫苏六的朋友去从军,分别时,又送对方东西:

旌旆边庭去,山川地脉分。

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

就这样,孟浩然的朋友多啊,我们看到——看重友情,任性而且不差钱的孟浩然,今天送剑,明天送匕首……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感情有多深,后世倒是留下了朱大,苏六,马四这样一帮没有任何资料记载,只留在孟浩然诗中的朋友。

李白对孟浩然这点非常喜欢,仗义轻财,看重友情。孟浩然更多的事迹,李白像个娱乐记者一样,拿着小本本都给记录下来了。

孟浩然38岁的时候,估计是想明白了,在大唐各地游历了这么多年,交了一大帮朋友,没个官声似乎还是差点什么,好吧!那我就去考一次吧!

于是,声名远播的诗人孟浩然,终于去长安参加了一把科举考试。结果,没考中。唉!还不如不考呢[renwugushi.com]。

于是,孟夫子又开始了搏名之路。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就这样,一篇又一篇佳作流传,传到了大诗人王维耳朵里。两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有一天,王维和孟浩然两人在家,一个吟诗,一个击节欣赏时,突然一声:皇上驾到——惊得两个人差点儿从床上掉下来。

确认了一下不是“圣旨到”,而是“皇上到”,孟浩然一看来不及了,赶紧躲到床榻底下。王维看藏好了,就赶紧来接驾,跪在地上,也不知道皇上来是啥事儿。

唐玄宗今天兴致不错,看到王维在那低着头接驾呢!就说了句:“平身吧!朕今儿没什么事儿,就是想和爱卿聊聊诗词风雅的事儿,不要那么紧张!”

王维松了一口气,也不敢怠慢,毕竟床底下还藏一活人呢!聊了半天,一边还有个人听着,这也是欺君啊!于是,王维就把孟浩然也在这里的事儿告诉了玄宗。

玄宗早就听说了孟浩然的才名,就说:“那就一起聊吧!”

孟浩然一听招呼自己呢,就从床底下爬出来了。

三个人就开始一边喝茶一边谈诗论词。玄宗面前的二位,可以大唐帝国难得的两位大诗人,没多久,玄宗就嗨了,在兴头上,玄宗唤了一声:“浩然啊!来首诗助助兴。”

孟浩然也在兴头上,皇上原来长这样啊!还是很平易近人的嘛!这么瞧得起自己,好,我就来一首——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玄宗正闭目欣赏,正准备点头呢!突然眼睛一瞪!什么?你说你不才,是因为我这明主不抬举你,玄宗有些生气,瞅着孟浩然说:“朕从来没有嫌弃过人才,你既不参加科考,不求上进,也不曾求过朕什么,怎么能说朕弃你?这诗几个意思?”

于是,玄宗起身就走,留下了堆倒在地的王维和孟浩然俩人。王维倒还好,孟浩然可完了,从此以后,再与官场无缘。

不过,孟浩然不在乎!

这太超脱了!李白对这件著名的怼皇帝事件十分着迷,专门做了记录。要知道,后来李白的活法,几乎就是在模仿甚至升级了孟浩然,偶像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直到48岁的时候,孟浩然被荆州长史张九龄召致幕府。但也没干几个月,就离职了。估计是在外边太疯了,后背长了一块疮。

郎中叮嘱他:这个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你就记着,别吃鱼虾,别喝酒,那都是发物,吃那东西,这伤口不容易愈合。

其实,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孟浩然就是得了一种叫作痈疽(yōng jū)的化脓性炎症,类似于毒疮,饮食必须素淡,要忌口。

过一段时间,张九龄被贬官,路过襄阳,孟浩然一看老朋友来了,必须好生招待啊。这家乡的土产,最应时的当然要属汉江鱼啦。这个时节,正是鳊biān鱼肥的时候,生在长江岸的朋友都知道这鱼——无论红烧还是清蒸,都十分鲜美。

孟浩然早就忘了郎中的叮嘱,一时间,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结果,酒没少喝,鱼没少吃,等好朋友一走,后背的毒疮发作,用现代的话讲,估计是毒疮恶化导致了败血症,没多久,一代大诗人,孟浩然——浩然长辞,享年51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孟浩然的一生,除了这些不羁的故事,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则是他的诗歌。孟诗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山水田园,自由开阔。因为无论在诗体,比如五言古诗或七言古诗,还是诗风上,都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诗歌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李白。

李白与孟浩然,一后一前,相差12岁,但是李白却成为孟浩然最忠实的追随者,并延着爱豆的脚步,一路成长为大唐甚至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诗人。

不得不说,孟浩然的一生,尽管任性自得,但却在无心间,为后世留下了闪耀的遗产。

第一,孟老师的才华值得仰慕。史记,孟浩然(689-740年),而李白呢(701-762年),由此可知孟大李12岁,是大哥加前辈。据传,李白第一次见到孟浩然时正好26岁,可推断孟老师此时年满38,早已名满天下,和王维并称盛唐最最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虽然相对后世李白的成就远超浩然,但这刻太白还只能算初出茅庐,面对大名鼎鼎的诗坛前辈岂能不仰慕之?

其二,孟大哥的品性值得仰慕。孟浩然和李白两人是性情相投的知己至交,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孟浩然同志其实活得比李白更李白。都道李太白一生狂放不羁,不依附权贵,但终究也曾为功名所累,中年供奉翰林,晚年辅佐永王,有过两段短暂身不由己时光。孟浩然则不然,一生任性,淡泊名利,纵情山水,归隐田园。为了和朋友喝酒畅谈,竟然敢放刺史韩朝宗的鸽子。背上的毒疮未愈,不管不顾陪好友王昌龄吃海鲜,最终送了性命。这些举动就连李太白恐怕也望尘莫及。

上一篇:韩愈人物简介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