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商业模式分析看小米股票是否值得投资

小米对手机行业最大的贡献是将智能手机的价格普遍拉低,如果没有小米,可能需要数千元才能买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小米的高性价比让刚上班的年轻人或者低收入者也能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智能化生活。虽然小米的产品质量存在争议,但是小米主打的产品基本都面临两三年换一代的情形,在质量问题大量爆发之前可能就已经被替换掉了。

作为小米的用户,个人特别喜欢小米的各种产品,从手机到平板,到移动电源,到手环,到耳机,到扫地机器人等等。小米对手机行业最大的贡献是将智能手机的价格普遍拉低,如果没有小米,可能需要数千元才能买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

小米的高性价比让刚上班的年轻人或者低收入者也能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智能化生活。虽然小米的产品质量存在争议,但是小米主打的产品基本都面临两三年换一代的情形,在质量问题大量爆发之前可能就已经被替换掉了。

作为投资者,个人水平有限,认知有限,对小米的模式不太看好,简单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小米使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实体产品,这个里面存在一个问题,互联网的特点是网络连接的人越多,这个网络价值越大,越可能吸引付费用户和广告商。互联网的产品,不管是搜索、游戏、软件、音乐、影视等等,都有种当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趋向于0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种互联网产品卖出一定量,已经收回成本,后面再卖,就是0成本的暴利生意。

小米通过互联网销售实体产品,虽然网络渠道能节省一定的店租,人员工资等成本,但是实体产品的生产不可能趋向于0,特别是小米主打性价比,使得实体产品本身利润不高。

二、小米的一个盈利方向,是像苹果一样打造闭环生态,通过增值服务收费,获取高额利润。此外借助小米的终端用户数量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付费内容供应商,或者接入广告服务,如果当年米聊能做好,后来恐怕就没微信什么事了。不过贾布斯的乐视生态已经破灭,雷布斯的生态如何破局呢?

三、小米的特点在于打造了一种高科技的生活体验,但中国人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小米在没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供应链情况下,很难实现个性化的代工生产,并且产能受制于人,必然导致饥渴营销(看过一种传闻,说小米早起饥渴营销是资金链不足,靠卖完产品的回款用来生产下一批产品)。

小米创业初,采用预收模式,预收款可以用来进行生产,从而减少铺货的资金压力。由于早期卖的手机是期货,看起来性价比高,实际几个月后才能拿到手机,性价比跟当时上市的现货手机其实差不多了。

四、虽然小米号称科技公司,但毕竟成立没几年,底子薄,其专利基本集中在工业设计上,基本没有涉及核心技术的专利,比如4G、5G核心专利、图像编解码方面核心专利,收购的联芯在手机芯片设计公司中排行靠后,技术实力距离高通、苹果、海思、三星、联发科这种一线IC设计公司有差距,并且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不是短时间能赶上的。想要靠自主设计IC降低成本,短期内难以实现。

这里简单提及一下一款智能手机是怎么生产的:

第一步,手机厂从芯片厂购买成套解决方案,包括芯片、对应的PCB布线、对应的BSP软件以及操作系统,芯片厂会负责提供一个模板手机,能启动安卓系统。这种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是联发科发明的Turn-Key模式,其不要求手机厂商有多强的研发能力就能生产手机,所以导致早期的山寨机满天飞。

第二步,手机厂商自己的研发人员进行工业设计和系统的定制,添加上自己个性化的软件和UI。第三步,手机厂商联系代工厂生产手机。是不是很容易?所以罗老师还有一些明星可以生产手机。

五、小米的好多智能家居产品实际上是贴牌产品,由于小米本身实力原因,经常跟一些二线品牌合作,贴上小米的商标,其不能改变二线品牌产品和一线品牌产品在功能、性能、可靠性方面的差距。反而有可能因为某些代工厂品控问题使得小米被打上廉价,劣质的标签。

小米的空调便宜,但格力的消费对象会买格力,大金的消费对象会买大金。小米的电视便宜,但索尼的消费对象还是去买索尼。消费其它品牌的用户不会因为便宜换成小米的产品,一些用户转投小米的原因是其一定要提供更好的体验。小米在贴牌的模式下怎么实现生产差异化产品是个问题。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可能不仅限于最低级地体验智能生活,会对智能电器的功能、性能、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小米在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