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二师兄”身价大跌,养猪行业堕入低谷,13家上市猪企预计亏损额总计超过400亿元。其中,正邦科技以近200亿元的巨额预计亏损,成为最“血亏”的养猪巨头。业绩危机下,公司已经淘汰了220多万头低效母猪,“断臂求生”。
养猪业已经从“造富游戏”,堕入低谷。
在生猪养猪站上风口时,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家族、四川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家族都成为“胡润百富榜”上的千亿首富,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也迎来了股价暴涨。就连万科、网易等企业,也纷纷加入了“养猪军团”。
但现在,在这波猪周期之中,养猪巨头们“闷声大发财”的好日子也过去了。虎年刚开局,”养猪大户“正邦科技就在2月7日和8日连收两个开盘跌停,公司不得不紧急发布异常波动公告,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
在此之前,正邦科技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让市场大跌眼镜。根据公告,公司在2021年预计净亏损182亿元至197亿元。而正邦科技自2007年上市以来,归属净利润合计超过98亿元,这也意味着,正邦科技十多年的盈利,现在被一朝“败光”。
2021年,“二师兄”身价大跌,行业堕入低谷。据统计,13家上市猪企在2021年预计亏损合计为418亿-452亿元。而正邦科技,成为其中亏损最高的一家。
“最惨”的养猪大户
1月28日晚间,正邦科技披露了其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值,亏损182亿元至19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416.84%至442.96%。
其中,正邦科技在去年前三季度亏损76亿元,预计第四季度亏损106亿元至121亿元。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的净资产也只有147亿元。
对于巨额亏损的原因,正邦科技主要给出了两点解释。
其一是,2021年猪价的大幅下滑,影响了公司利润。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生猪1492.67万头,单头销售均价为16.60元/公斤,同比下降了16.10元/公斤,每卖一头猪收入下降1653元。虽然销量同比提升了56.14%,但和生猪价格下滑影响叠加,卖得越多、亏得越大,因此影响利润88.73亿元。因猪周期影响,2021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公司合计存货跌价计提约12亿元。
其次,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期间(2019年至2020年),公司通过外购高价母猪进行快速扩张。但2021年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处置了前期高价外购的低效母猪,同时进一步优化种群,合计淘汰能繁母猪及后备母猪约220万头,亏损62亿元-68亿元。此外,租赁场预付租金、清退补偿、物料等损失合计约15亿元,计提15亿元。
但是,这两点原因,显然不能说服正邦科技的投资者们。
有投资者向公司发出质疑称:同样都是处于行业困难期,为什么正邦科技的亏损金额,要远超同行业其他公司?
在去年第四季度,牧原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三家公司的预计最高亏损额分别为22亿元、41亿元和32亿元,与它们相比,正邦科技最高预亏达121亿元,已经超过这三家公司亏损额的总和。
正邦科技解释称,这是由于公司的产业单一,利润主要为生猪养殖业务所贡献,因此相比其他的业务多元化公司,受猪周期影响更大。
像温氏股份,除了养猪之外,也是“养鸡大户”,在2021上半年,公司在养鸡上的收入为128.65亿元,养猪收入为131.25亿元。
但是,另一家猪企牧原股份也一直是专注于生猪的养殖销售,正邦科技的解释仍然难以令投资者们信服。经历了前两个交易日的跌停后,在2月9日,正邦科技股价继续下跌0.42%元至7.14元,与2020年8月的市值高点620亿元相比,市值蒸发400亿元。
正邦科技表示,公司目前由快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不仅处置了前期高价外购的低效母猪,同时,为提升母猪效能、优化资源、降低成本、保证资金安全,对种群进行进一步优化。不少投资者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猪价低时杀猪保命,待猪价上涨时,公司或将无猪可卖。”
资金链紧张?
此外还有一个投资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正邦科技的资金状况。
投资者们在平台上反复提问“公司如何应对巨额亏损,账面现金是否充足”,对此,正邦科技回应称,目前公司整体资金情况良好,同时也会在保证自身现金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经营计划及发展节奏。
但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资产负债率达到75.23%。同期内,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为64.83%,温氏股份为61.67%,牧原股份为57.77%。相比之下,正邦科技比自己的竞争对手们普遍高出了10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9月底,在正邦科技447.89亿元的总负债中,有息负债高达223.19亿元,占一半比重;并且有息债务主要集中在未来1年内到期,这也意味着公司将面临较高的集中偿债压力。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自2019年以来,正邦集团就通过频繁质押股权和定增等手段募集资金、偿还银行债务,以降低公司流动性风险。
目前正邦科技有多笔股权质押已达到平仓线。根据东方财富数据统计,有16笔质押达到平仓线,25笔质押达到预警线。
1月中旬,网络上流出一组疑似正邦科技内部会议的图片,其中称,临近过年,为了在年前支付工程结算款,借助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可以快速获取现金付款给供应商,为此公司允诺向参与的员工提供现金奖励,最高者可获1.5万元奖励,且作为晋升重要参考指标,约定9个月内偿还。
随后,正邦科技回应称,网传的“养殖贷”消息与事实不符。同时,在回应中,公司介绍了自己将生猪养殖模式升级迭代后的成果——“公司+育肥场+结算”模式。
目前,猪企采取的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属于典型的重资产模式,虽然难以快速扩张,但企业实现统一的规模化管理,成本可控、质量稳定,从而增加公司的抗风险力。
另外一种则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轻资产经营模式,即由公司出资金和技术,雇佣农户养猪,资金占用较少,可快速复制,但这种模式模式整体效率不高,毛利率较低,统一管理难度较大,一旦遭遇突发事件,风险也相对较大。
正邦科技之前采用的也是“公司+农户”模式,而升级后的“公司+育肥场+结算”模式,指的是公司将自建养殖场提供给农场主使用,由公司收取相关费用,并提供猪苗、饲料、兽药等。在饲养过程中,公司按照栏舍规模向农场主收取保证金,而保证金则主要来源于农场主向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
正邦科技解释称,新模式更有利于公司进行资源调配把控,进行集中化管理,也有利于公司生产运营管理、成本改善和养殖效率提升。但是,这种绑定了农户的资金链模式,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也有投资者担心,一旦新模式的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加上公司长期负债较高,公司的现金流周转是否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但日前,正邦科技也迎来了江西国资的出手相助。公司宣布,在1月30日,已与江西省铁路航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不低于100亿合作协议,后者将利用自身供应链和资金优势给正邦科技提供代采服务,目前江西铁路航空投资子公司已为公司代采约8000万元的饲料。
但在雪球等平台上,有投资者仍然半调侃地表示:“这是连买饲料的钱都没了吗?”
也有投资者仍然态度并不乐观地认为,这“充分说明了正邦科技已经没有大的资金采购大宗粮食,是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充其量只是延缓公司财务进一步恶化的时间而已”。
猪企“集体血亏”
事实上,没有几家养猪企业能轻松度过这波“猪周期”。
深圳市京基智农时代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永东曾在2021年这样形容行业状况:“大多数猪企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较大,有些企业甚至在9个月内赔掉了过去10年的利润。”
央视在一次探访报道中发现,不仅是不少养猪散户在清栏出场,连一些规模化的养殖场也出现了违约烂尾情况。报道中,有入行近十年的养殖户称,现在生猪的销售价比饲养成本还要低,因此不得不提前退场,在原本的猪舍中养起了鸭子。
“大户”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温氏股份在2021年全年预亏130亿元-138亿元,新希望预亏86亿元-96亿元。此外,包括天邦股份、新五丰、罗牛山、唐人神、天康生物等以养猪为主业的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预告,都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据饲料行业信息网统计,13家上市猪企在2021年预计总亏损为418亿-452亿元。其中利润为正值的只有两家。除了自2020年8月起转行养牛、神奇地避过了猪周期的鹏都农牧外,只有“猪茅”牧原股份预计2021年全年归属净利润为65亿-80亿元,但预计净利润也同比下降超过七成。
即使最“能扛”如牧原股份,在2021年,也屡屡陷入争议,被推上风口浪尖。去年3月,网络大V“天地侠影”在雪球上发布《牧原会是惊雷吗?》一文,对牧原的固定资产、关联交易和少数股东权益提出疑问。去年11月,一位头部券商的分析师在聊天群里“爆料”称其“财务造假”,牧原股份不得不出面辟谣,并对其行为进行谴责。12月,上海票据交易所披露《截至2021年11月30日持续逾期名单》,牧原股份旗下共31家企业作为承兑人在列。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从2019年底起,国内猪肉价格飙升,但进入2021年后,猪肉价格又开始逐渐回落。从2021年1月下旬开始,国内猪肉价格连续回落,最低一度跌到11元/公斤以下,创下自2018年6月以来的价格新低。
)
目前这波猪周期已经进入下半场,但猪企们对“短期扭亏”,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温氏股份表示,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春节过后一般是猪肉消费的淡季,不排除出现猪价持续下探的可能性。乐观估计,2022年下半年后,猪价有可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但若悲观估计,则可能需到2023年才能开启下一轮周期。
温氏股份还披露,2021年公司销售肉猪1321.74万头,分摊到每头猪上的亏损额在1000元左右。而在未来,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原因,养猪成本可能还将被推高。
牧原股份也表示,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生猪生产行业的系统风险,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此外,动物疫病是畜牧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2018年8月份以来爆发的非洲猪瘟,都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春节前后,国内生猪市场价格仍处低位。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曾发布消息称,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建议养殖场(户)科学安排生产经营决策,将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水平;并在2月再次表示,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国家将视情况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中国银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自繁自养养殖利润再次进入深度亏损状态,亏损加剧或将进一步带动行业去产能,能繁母猪累计降幅会逐步提高。银河证券也提醒投资者,本轮猪周期中,养殖企业所面对的养殖成本大幅上升,生猪养殖进入深度亏损模式。
养猪大佬们曾经有过“暴富”的风光时刻。正邦科技从2007年上市至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总额达到近100亿元。
比正邦科技晚了八年上市的温氏股份,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初就因为造富能力惊人,创造了48个亿万富翁而引起外界关注。2018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突破2000万头,冲上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20年,牧原股份凭借1811.5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成为新任“猪王”,在福布斯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内地富豪榜”上,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家族以1616亿元财富,位列第12位。
但市场无情,昔日一众养猪企业巨头们也不得不面对巨亏的局面。2019年,昔日的“猪肉神股”雏鹰农牧饿死200万头猪、最终走到退市的经历仿佛还历历在目。在这一轮猪周期“见底”之前,行业中还会有企业退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