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分布在宜兴丁蜀镇周围山区。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开采时须用硬器掘之。
这种矿石就是红泥矿,其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氧化铁、石英和白云母。
拍摄于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位于嫩泥矿的下层,红泥原矿呈黄色或者红色,烧成后为暗红色。红而不艳,红得柔美,是红泥色泽特点。
色泽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窑温烧足,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
红泥 (因烧制温度不同等因素颜色有所差异)
“嫩泥红泥”和“红泥”区别
嫩泥红泥的原矿是普通的嫩泥料,收缩比是14%左右,烧成温度是1100℃左右,红中略带一点光洁明亮的橙色,成型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制作,含砂量低,壶表颗粒不明显。
红泥的原矿是红泥,收缩比在30%以上,烧成温度是1180℃左右,红中略泛温润透明的橘光,成型较难,大壶少见,小壶较多,含砂量高,壶表有较明显的颗粒。
朱泥因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达10%-25%之间,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
“朱泥”壶主要特性
1、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
2、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前为橘黄色,烧成后红色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移。
3、收缩率高。成型较难,收缩率大的高达30%,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生坯烧成率仅约7成,从古至今多制小品。
4、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提示:冬季已到,一定要温壶,防止壶惊裂)
5、含沙量低。和本山绿泥一样,烧制后几乎看不到颗粒。
中国陶瓷博物馆展示 赵庄朱泥
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低。大红袍紫砂壶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窑温约1080度,收缩比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