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小书,解释现代人不能爱的三个原因

最近一直在做婚恋方面的咨询和分享,听到很普遍的叹息“不敢爱不能爱”。意外读到一本韩国哲学家写的小书《爱欲之死》,豁然开朗。不外乎以下三点:。困惑一,没有TA,我一个人生活很好啊!商业社会讲究货比三家,一切可以量化。象在大商场里,又是款式,又是折扣,又是销售排名,比着比着,忘了自己来干什么的,更想不起来第一个心动的东西是啥。

最近一直在做婚恋方面的咨询和分享,听到很普遍的叹息“不敢爱不能爱”。为什么会这样?意外读到一本韩国哲学家写的小书《爱欲之死》,豁然开朗。不外乎以下三点:

 

困惑一,没有TA,我一个人生活很好啊!


原文:自恋者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解析:个人局限与隐蔽的恐惧

现代社会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很多人心里只有自己,对他人持排斥和竞争的态度。就像一所大学,如果只招收从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做老师,确实思路更一致,管理更方便,但很容易造成“近亲繁殖”的问题,视野狭窄,科研停滞,缺乏活力。

而且,越是这样,越不愿意迈出向外的一步。真的还好吗?也许只是害怕!

爱要求一个人放下部分自我,勇敢走向陌生的他人和未知的世界,并且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扩展。

 

困惑二,谈恋爱太辛苦了,万一分手还要伤心很久,何必呢!


原文:爱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解析:妄想性的期待

每当听到这样的说法,就想起另句噎人的话“早就知道一定会死,你不还在努力活着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被赋予一个必须抚慰人心的不可能职责:要温柔,要热烈,要振奋,要永远……反正不能有任何消极色彩。就这样,它被人们带着种种理想化的情感敬而远之。

其实,爱就像我们的身体,甚至生命一样,天然存在,悲欣交集,不可或缺。

 

困惑三,钱,才华,趣味,TA有啥值得我用心!

原文:一个“不知疲倦的定义和优化伴侣筛选标准”的自我是没有愿望的。消费文化注定会通过媒体图像和叙事手法制造出新的需求和愿望。

解析:消费惯性

商业社会讲究货比三家,一切可以量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久了,好像万物皆可“比”:

要么和数值比“你有瘦到标准体重吗?”;要么和他人比“彩礼比谁谁谁多吗?”象在大商场里,又是款式,又是折扣,又是销售排名,比着比着,忘了自己来干什么的,更想不起来第一个心动的东西是啥。

因为可以衡量,钱似乎消弭了一切差异,但爱恰恰是为那不可衡量的差异而生。放下满眼的等价物,才能看到迷雾后鲜活的某个人。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