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洋机器人拍摄的一种虾。图片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研究所
本报讯英国科学家发现,海面以下4000米处有个特殊过渡区,这个过渡区将深海生物体按体形大小隔开。大量带壳动物被发现生活在这个过渡带上方,而软体动物则主要占据了深渊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深海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生物栖息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0%以上。海面以下3000米至6000米处阳光无法到达,水温在0.53℃至3℃之间,生物体必须调整自身以适应这里的极端压强。虽然人们一直认为深海物种比浅层生态系统中少,但却不清楚深海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变化。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的Erik Simon Lledo和同事利用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12次深海科考的数据,分析了逾5万种生活在海底、长度超过10毫米的动物。他们发现两个截然不同的深海动物区:深度3800米至4300米的浅层群落,这个群落主要被软体珊瑚、海蛇尾以及带壳软体动物占据;深度4800米至5300米的深层群落,这个群落主要被海葵、玻璃海绵和海参占据。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过渡带栖居的是两个群落的混合生物。
研究者发现,生物多样性在这些过渡带保持不变,而不是一般认为的生物多样性会随海水深度增加而减少。深海的这种明显分带可能由碳酸钙补偿引起:海水中的碳酸钙达到不饱和临界点,因此不利于动物外壳的形成。
他们指出,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可能会改变这种分隔带,这些因素和深海开采叠加,会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系统更脆弱。(冯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