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五千年的寻根

特指出一年复始为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寓意。这里所说周而复始的时令运转,其创建中国历法五千年,却堪谓世界最早独冠。

始创中国历法的起源,即本于太空日月星辰,最早由先民以昼测日影转移有度,夜观月亮变换有阴晴圆缺,恒念北斗方位星座,予以辗转四时流行,故得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遂促成一年十二个月,并推演二十四气节与七十二候的时令;往往在从前的旧社会寺庙里,每年在农历时的大年初一,由和尚或道士总是要撞起晨钟108响,特指出一年复始为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寓意。详附图下:

图绘摘自《云笈七签》卷七十二

这里所说周而复始的时令运转,其创建中国历法五千年,却堪谓世界最早独冠。从究史为证,亦名不虚传;史籍《尚书·尧典》:“乃名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星辰,敬授人时”。《尧典》所言羲和即指上古伏羲时代的羲氏与和氏二家,是掌管天文历法之官,卓有为民之功绩,方由后人图其形,请参见汉代河南南阳画像石刻即〔羲和氏捧日,女娲氏捧璧〕的人身蛇尾像,其绘画即呈现手捧日月而计时令的开始,预示周而复始气节的变化。参见人身蛇尾像:

鉴于三代由《尧典》对中国历法的初见,而后来的《汲冢书·时训解》又名其二十四节气。从《汲冢书·序》中言:“周公辨二十四节气之应,以顺天时,《时训解》盖出周公。”该《汲冢书》原是晋代太康二年(公281年),由汲郡人从魏安釐王墓冢发掘,它是殷周时期,对中国历法是以文字记载的实据。

进入汉代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前104年),皇上又命邓平、落下闳等人创制《太初历》,遂将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列入中国历法里,他们综述不同时代的积累,进一步推演天文历法时刻的转移,本于日光影射度,逐步走向计算历法的准确。到了东汉便出现了天文历法学家张衡相继又著出《灵宪》《渾天仪》,使其推演时令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历法学家所测量的一年365天5小时48分相接近,便说明东汉张衡对天文历法研究水平之高而测算空前,正如《文选·张衡〈东京赋〉》所制造的“土圭测影,不缩不盈。”从他所制的《渾天仪》测天体、土圭计时器来看,张衡堪谓古代科技能手,于世无与伦比,请见以下汉代渾仪:

后来由承前启后的唐代天文历法学家僧一行,他根据《易经·系辞上》大衍之数立说,并制造了《开元大衍历》,遂取代了李淳风的《麟德历》。到了元代郭守敬,他又著出《授时历》,该历法推算日月星辰环绕运转之况,相比欧洲人对此研究已超过他400年。究现存郭守敬辛勤研究的遗址,即在今河南登封的告成镇,其〔观星台〕在焉。见以下登封观星台图片:

告成镇古代遗址,除观星台外还有最早的“周公测景台”,所言周公在此遗址,如今虽不可能分辨出原貌,但从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测景台考〉一文,是搜录礼部尚书邵宝所笔,而邵宝专门实地考察其事方撰写该文。除此还有明人王士性撰《广志绎》卷三并记“周公测景台在登封五十里村中,相对箕山许由冢,许由遗有【量天尺】所在,一侧还竖小石碑,果夏至日中无影,阳城(即登封)天地之中也”等记载。从文中所言许由,他是上古唐尧时期的一位贤臣,后来他隐退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临终他葬于该地,在此他曾以【量天尺】做测量计时,便首知先贤创造历数的微型;故周公踵其后,承袭相因,进一步推演时令,他在登封便建起“测景台”以示范于后人。同时还有与登封县接壤的具茨山,该山便是上古与三代先民在此推演《易经》的最早发源地,如今具茨山并遗下许多上古岩刻壁画与天文古老文字符号;还有今新郑县西南,禹县以北,有一座不太高的山脉,其名“老山坪”,这里已陈放着年代久远的测影石盘“日晷”,其型外圆、中凿一孔,由轴心所驾测影计时,已显示古代于此推演历数的象征,它就是先贤与先民在此创制的测影计时器。该山的北面有一座遥遥相望的“风后山”,风后之名便是轩辕氏的宰相;再往北是轩辕氏的大将军力牧的练兵场遗址,它便是创建中国皇帝事业的保证。当今笔者亲临其地去考察,皆为中国历史往事作出探微而求是;从综合这一带地域看,它便是古人会同于此所笔《周易》的素材,又是推演历法的开源地,为此引起明代学术大家即礼部尚书邵宝的特别注意,为此邵宝专一去登封作考察,他便撰写出《测影台考》一文,并转载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三里,今从邵宝援引论证史料看,所言古代中国立有五表,以推算时令,其“中枢表”即立在河南的登封地,方知此地是全国测影计时的准绳,而邵宝《测影台考》,便是以《周礼》为据,援引最早而罕见的《禹迹图》为实证,究其事信而凿凿无可匪议。

综其以上古人推演历数的臻备,进一步演绎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节的完美,从而历久上下绵延五千年;其叙事寻根,即在于列史有据。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