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演变,夏代历法小知识

那么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从上古开始说起,为你介绍夏代历法的小知识。根据传说,我国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往往视为司空见惯,只在年岁更替或者过生日的时候感叹一番时间的流逝,或许只有在了解薄薄的一张日历纸背后,有多少古人曾努力探索,辛勤工作,才一步一步将粗糙的历法发展到今天这般完备而清晰,才会知道应当珍惜看似大把大把耗费不完的时间。那么今天的中国历法就从上古开始说起,为你介绍夏代历法的小知识。

根据传说,我国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历法,但不足为凭。帝尧时代有粗疏历法的传说,可能还稍有根据,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但有关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发现。

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小正》按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当月星象、气象、物候,以及应该从事的农业和其他活动。例如,书中记载道: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斗柄悬在下则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由《夏小正》给出的记述可以推知,夏代历法的基本轮廓是,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显着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见、夕伏来表示节候,这虽然不能算是科学的历法,但称它为物候历和天文历的结合体可以的,或更确切地说,在观象授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尚书·尧典》中也记载了古人利用显着星象于黄昏出现在正南天空来预报季节的方法,这就是着名的“四仲中星”,书中说:“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时代的实际天象,可见,至迟在商末周初人们利用星象预报季节已经有相当把握了。

而今人亦推断,在夏代时已经有天干纪日法了,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复始地记日,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称就是一个佐证。

随便看看别的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