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重九席上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代

正文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在龙山哪里,但依然记得当年重阳时的聚会。是谁成为桓温的笑料?是落帽的白发参军孟嘉啊!不要说自己“西风吹帽,初不自觉”,其实西风也会挑选对象,让你故意出丑。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桓温、孟嘉皆已逝去。眼前所见只有二三飞蝶而已。
高风亮节,千载之中,只有陶渊明可居。你只要领会琴中的乐趣,又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既然您说“琴中如果得趣,何必一定要在弦上发出声音呢?”那么,好!现在,如果我把空杯向您祝酒,您是否还肯说“得到酒趣就好,何必一定要杯中有酒呢?”哈哈,还是让我们斟满酒杯,今朝不醉不归吧!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代表作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
龙山:在湖北江陵府(今湖北沙市)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高,孟嘉落帽处。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词中“当年高会”即指龙山之会。
老兵:指桓温,谢奕称桓温为老兵。《晋书·谢奕传》:“(奕)与桓温善,温辟为安西司马,犹推布衣好。……尝逼温饮,温走入南康主门避之。……奕遂携酒就厅事,引温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谁与老兵供一笑,这是问成为桓温笑料的是谁人。落帽参军即孟嘉。华发:花白头发,这是想象孟嘉落帽的形象。按:在盛大宴会之上,落帽本是失礼行为,而桓温戏弄孟嘉,显然是把他当作取笑的对象。所以作者有“供一笑”的话。
莫倚:不要寻找借口。倚:倚杖。忘怀:忘记了,指孟嘉“初不自觉”落帽事。
也解:也能。点检:指点,引伸为挑选,这里含有蔑视的意思。樽前客:指宴席上的客人。这两句是说,西风也能挑选席上客人,意思是让他当众出丑。按:《孟府君传》曾载桓温对孟嘉说的话:“人不可无势,我乃能驾御卿。”孟嘉甘心受桓温的驾御,所以西风也要贬之。
“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不论是桓温还是孟嘉,都已不复存在,在后人眼中,眼前所见的只有三两只飞蝶而已。这是总结一句,说这些历史人物不值得一提。
须信:应知。采菊东篱:陶潜《饮酒》诗句。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高风亮节,千载之下,只有曾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可称。
爱说:口语,喜欢说。《晋书·陶潜传》:“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试把:试举。杯中物为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以上三句是与陶渊明开玩笑。因为陶渊明说过琴中如果得趣,何必一定要在弦上发出声音,所以比照推理:那么杯中无酒的时候,陶翁是否还肯说,举杯得趣,何必一定要斟满呢?翁,陶渊明,下句的翁也是陶渊明。

创作背景

  本首词作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的秋龙山重阳筵上,当时词人六十一岁,赋闲家居于江西。辛弃疾受邀参重阳筵席,席上所见所闻引发词人感慨,加上他也是识陶真谛的人,他推崇陶公的“高情”,并拈出“清真”为其“高情”的内涵。历来咏重九的诗词,大都引用孟嘉落帽和陶渊明采菊的典故……词中的“老兵”及“参军”,其影射和讥讽当世人物,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在赞扬千古之下,只有陶渊明不为强权势力所拘束,又显然是对党禁以来不受韩饨胄的功名利禄所诱惑的人物的歌颂。

赏析

  这首词通过写重阳宴会的所见所感,抒发隐居之乐。

  上片由眼前的重阳宴会而想起了东晋风流名士在龙山举行的高会,当年众名士不拘小节,无论长官下属都洒脱放旷,极尽风流,然而只有那位落帽参军孟嘉才能识得酒中真味。如今往事已过千年,词人在这重阳宴会上把酒临风,想要效仿魏晋风流,但是知音太少,无人可与自己交谈,再加上看到眼前飞过的两只蝴蝶,就更让辛弃疾感慨万端了。

  下片承接上文引出东篱采菊的爱酒高人陶渊明。他也是辛弃疾平生最为景仰的高士。陶渊明有一种天真自然的风度,平日以无弦琴作弹奏之状自娱,虽然不通音律,却能得其中雅趣,十分尽兴。以“空杯”问陶,语言生动幽默,别有一番情趣。结韵之“同醉今夕”,则将陶渊明引为隔代知音,恨不能与其把盏相谈。

  词上下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用韵整齐;词人通过追忆晋人龙山盛会的雅量趣事,然而晋人已逝,樽前客稀,惟余“眼中三两飞蝶”的凄凉,抒发了物是人非,知音少的伤感情。“须信采菊东篱”表现词人对陶潜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

作者介绍: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上一篇:重阳日荆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