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来时吴会犹残暑

作者:马成,朝代:宋代

正文

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武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来的时候吴会依然还很热,走的时候春天已经快过去了。离开的时候给百姓留下的恩泽让百姓们武动,离别时伤心的眼泪胜过江水。
送别时欢快的情绪还未达到高潮眉头就紧锁。送别宴上默默对酌,不需要有过多的话语。从此之后,怎忍独自欣赏美景,放眼望去你我曾欢聚之地如今却成了肝肠寸断之处。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又名“归朝欢令”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
吴会:秦代会稽郡(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东汉时分为吴郡、会稽郡二郡,合称吴会。此处即指杭州。
武林:指杭州。
遗爱:多用于称颂地方官离任后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恩泽。
欢情未举:欢乐的情绪未达到高潮。
诉:辞酒曰诉。
宁忍:怎忍。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在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任浙江漕司时所作。词中饯别的对象是苏轼。当时苏轼任杭州知州,两人关系非常密切,这年二月苏轼被召为翰林学士回京时,作者在饯别宴会上写下了这首《玉楼春》。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与苏轼半年多的相处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及苏轼有恩德于民、深受民众爱戴的情况。下片写饯别宴会上的愁闷情状,和别后不忍独游的原因。此词结构整饬,属对工稳,脉络清晰,文气畅通。

  “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二句字面上虽然只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但从我“来时”演绎到君“去日”,已经透写出二人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情了。紧接着词人便破题点出,“欲知遗爱武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思人之至而酒泪,固已深切,以“江上雨”喻泪,尤觉缠绵,泪如雨,只是比喻了泪之多,而江上之雨,更是汇入江流,连绵不绝。因此,以“江上雨”喻泪,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流泪之多,还暗示着泪是可以流尽的,内心的思念却可如钱塘江水永远流不尽。并且,这种思念是无法截断的,任何强作宽慰和超脱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往事已去,来日方远,还是注目于执盏话别的此时此地,过片笔锋一转“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在一片伤离的气氛中,双方都想轻松一下,不要过分悲苦,但是,长亭的氛围毕竟死死地笼罩住词人的心灵,故尔“欢情未举”,又皱起了眉头,陷入那离别的无尽思绪中去了。往日谈笑风生的宴席上,如今是默默对斟,两人都沉浸在依依的别情之中。轻松的谈不出,沉重的不愿谈,“君莫诉”三字便是这种情形的绝妙写照。末二句一笔宕开,代别后设想:“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西湖畔的山水楼台,是二位友人时常欢聚的地方,朋友离去,这里再也不会有赏心乐事了。良辰美景,盖为嘉宾而设;物是人非,只能空惹啼痕。昔日欢游的踪迹,遍布于湖边的一草一木,因此哪怕是微小的景致,都会带上特殊的武情。一个“尽”字,既正写了肠断之恨,又暗写了往日的友情之深,不管“抬眼”望何处,都会勾起物是人非的深切思念。

  在这首词里,词人从昔日相处,写到今日送别,再写到别后“宁忍看西湖"的心理活动,武情脉络十分清楚。结语更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回味和想象。整首词所表达的别情,确实缠绵曲折,武人至深。

上一篇:苏轼传(节选)
下一篇: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