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赛场上。
一位来自中国的数学天才柳智宇横空出世。
当天,他以满分的成绩夺下金牌,名声大噪。
同年,为国争光的他被保送北大。
4年后,在北大。
被认为将成为“伟大数学家”的柳智宇,毅然拒绝了去麻省理工深造的机会。
他做出了一个当时震惊全国的决定:削发出家
11年过去了,已经做了父母的我们,再看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反思?
曾经的北大才子,后悔了吗?
1
柳智宇出生在湖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父亲是高中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柳智宇在很小时,就在学习上展露出了很高的天赋。
尤其是数学。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柳智宇发现自己开始对数学有了极强的兴趣。
辅导班里的数学题和课本上的不同,很难。
一开始,他一道题都做不出来。
后来,他能做出两道、三道……
解题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不是完成目标后的成就感。
在之后的随笔中,柳智宇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那是另一个世界,没有凡庸琐碎的得失,只有自然的美,人类心智的美。”
他认为数学有一种哲学上的美感,能给他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小小年纪,看问题的角度就如此深邃。
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此后离经叛道的命运,便早已注定。
作为高中物理老师的父亲,看到孩子的天赋,对他的要求自然也变高了。
一早便为他设计好了以后的人生规划——进入湖北最牛的高中,华师大一附中的理科实验班。
那是一个天才云集的地方,无数家长削尖了脑袋都想帮孩子挤进去。
能进去那里的孩子,必须至少拿过三科国家竞赛奖牌,才有参加甄别考试的资格。
最后选出60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培养目标只有一个,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为国争光。
比赛、竞争、拿奖,所有的孩子都过着压力奇大,又基本雷同的人生。
柳智宇也不例外。
从初中开始,他就开始参加各种竞赛为升学做准备。
他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没有社交。
生活里除了读书,再无其他。
天资极好的他,几乎把各科的奖都拿了一遍。
14岁的时候,已然成为了竞赛圈的小名人。
他毫不费力的,就被华师一附中实验班录取了。
这并不是我在夸张的形容他。
而是或许天才两个字,真的已经不足以来概括他的牛逼。
那个时候他强到了什么地步?
华师一附中社科部部长后来形容:
他那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提交上我们科学院(指华师一附中学生科学院)审评的时候,所有人都沉默了。
论文答辩的时候,最后有一个人颤颤巍巍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问:“你是如何想到去解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呢?”
柳智宇回答:“这个构思我从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想了。”
2
进入华师一附中后,哪怕高手云集,也没有阻碍柳智宇成为他们当中神一般的存在。
实验班的课程和正常班级不同,他们一遍遍地重复着机械化的训练。
为了金牌,更是为了生存。
成人世界里残酷的淘汰法则,在实验班同样适用,甚至更残忍。
从高一开始,每个人就确定了自己要主攻的学科,进行密集的训练。
到了高二,这些学生中成绩末位,拿奖希望渺茫的,就会像不合格的产品一样,被实验班淘汰,回普通班重造。
然而,对分秒必争的高中生来说,这些高一只专注于竞赛科目的淘汰生,已经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很多人,根本跟不上普通班的进度。
柳智宇是那群人中的幸存者。
高二淘汰之后,数学组包括他在内只剩下了三名学生。
成绩优异的他,甚至不再去班里。
学校专门为他空出了一间独立的办公室,以便安心备考。
而柳智宇也不负众望地被选上了国家队。
在他之前,华师一附中奋斗20年,从未有人入选,他是唯一一个。
这样的殊荣,并没有让他有任何庆幸,或是优越感。
反而,他开始有了更深的纠结和痛苦。
内心温和纯良的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同学们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还是被碾压成泥。
与此同时,由于常年埋头苦学,他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身体特别差。
他开始觉得做题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经历这些痛苦。
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写到:
“似乎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善这个概念又很强的感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谁能弄个明白?为国家为社会甚至为学校利益不惜一切就是善吗?学习成绩好就是善吗?外界强加给我一个又一个念头……我自己也在寻觅一个又一个的答案,一切价值都在变,可是向善却成了我心中最坚定的念头。”
柳智宇身上,有着超乎同龄人的纯真与善良。
这也许,就是他最后皈依佛门的根本原因。
3
柳智宇会产生这样深奥的想法,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他的班主任文勇曾说:柳智宇高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是古典文学。
刚开学的时候,柳智宇就因为在校园花坛旁大声朗读《庄子》,在学生中“一鸣惊人”。
他喜欢儒家,尤爱道家。
高中三年,都是将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信仰去生活的。
文勇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授屈原的《离骚》,课文仅仅摘抄了十几句。
但柳智宇把全文都背诵了下来,甚至还模仿骚体写下了几百句诗句。
取名《九忆——中华文化的自由之歌》。
这些诗后来被本校一位学妹读到,她激动极了,大赞他是真正的诗人,还慕名前去找过他。
这个学妹,也曾被称为天才少女作家,她叫蒋方舟。
高三,柳智宇对道家和哲学,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甚至在参加国际竞赛前一晚,他还窝在房间里看庄子的学说。
他深深赞同书里无为的观点,常年的训练,让他已经身心都已无比疲惫。
他不止一次的产生过想要激流勇退的想法。
有次还直接找到了校长,说:不是我需要这枚金牌,是学校需要。
但每次,他好像都要走歪了的时候,他的教练老师们就会各种苦口婆心,将他“纠正”过来。
不要产生什么奇怪的想法,好好竞赛才是“正道”。
就这样,柳智宇一次次被劝回,即便内心痛苦。
他还是一步步从实验班,走到了集训队,最后代表国家队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结果意料之中,一个天才了十几年的孩子,怎么会让人失望?
他得了金牌,还是满分。
与此同时,他被北大看中,同年直接保送。
这绝对是一个人毕生难求的高光时刻。
但柳智宇却在文章里写下:“天地虽大,无一可载我之物;众生虽广,无一可立我之人。”
4
在北大的日子,并不是大人口中的“上了大学就好了”。
事实上,因为常年只有学校—家里,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单一的生活轨迹让柳智宇厌倦。
他开始想要和别人产生联系。
可单纯的他并不知道,在我们的社会里,每个人结交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可言说的小心思。
尤其你要结交的对象,还是一个处处碾压别人的天才。
他保送后,去问其他同学需不需要经验和帮助,那些同学都说:我们需要的是做更多的题,而不是你的帮助;
为了融入同龄人,身体孱弱的他还苦练体育。
但是在别人眼里,那样的他,就是一个伪君子。
那段时间,他的痛苦更甚了,“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
迷茫、无法适应裹挟着他,他对数学的激情似乎也没了。
一心只想找到能让自己灵魂圆满的方法。
直到他加入了北大的耕读社。
而耕读社,一直被他的父母和老师认为,是他尚佛的开端。
在耕读社,他开始弘扬佛法,一切行为,都指向“行善”。
他常常给辛苦工作的普通人奉粥、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讲儒家经典。
他总是不求回报的帮助同学,哪怕是眼疾复发的时候,他也愿意帮助平时里沉迷游戏的同学补课,让他们通过考试。
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精神上的安宁。
他梦想能够加入,甚至创造一个环境,与一群人在一个自由、温暖的氛围中,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
普渡众生,为天下苍生追寻大道的救世情怀,在他的心里扎根。
2008年,在耕读社的一次活动上,他去了龙泉寺。
认识了耕读社创始人,已经出家的邓文庆“贤庆法师”。
两年半后,柳智宇在此出家,法号“贤宇”。
那时,他刚刚走到父母为他制定的未来里——考上麻省理工,而且,拿的是全额奖学金,7万美金。
谁也没想到他就那么放弃了。
关于数学,他的导师也曾与他长谈过一次。
柳智宇只是淡淡地说:学数学救不了世人。
5
他的出家,最痛苦莫过于父母。
这对夫妻,为了孩子几乎贡献了一切。
他们眼里,柳智宇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节假日妈妈不让他出去玩,只令他在家里读书。
在数学组时,他妈妈常帮他料理后勤。
后来,学校搬到新址,她就在校外租房陪读。因为总在学校内外出没,还被同学笑过是楼管。
自从发现他开始信佛之后,父母多次想要纠正,想让他做一个正常人。
奈何拗不过孩子。
柳智宇出家后,妈妈大病一场。
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放弃一条黄金大道。
于是他们想尽一些办法,让柳智宇回家,最后,他连电话都不接了。
他们不明白,一个好好的孩子,怎么就非出家不可了。
与此同时,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也席卷了他们。
在世人眼里,柳智宇的做法既自私,又不孝。
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培养他的国家。
你一个天才,不为国家效力,反而常伴青灯古佛。
当年在国际竞赛上败在他手下的外国选手舒尔茨,多年后已经成了全球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
而拿了金牌的柳智宇,显然实力比舒尔茨高出不止一个级别,一定能为国争光,但他竟然去做了和尚?
这不就是对教育资源赤裸裸的浪费吗?
人们可以接受一个被世界击垮的废物,但不能接受一个还未战斗就已退场的天才。
哪怕他的理由再充分,也只是一个“懦夫”。
6
如今,11年过去了,柳智宇又被人们想了起来。
他怎么样了呢?
很可惜,他一心向往的佛门,没有成为一片净土。
当年他极为崇拜的学诚法师,后被曝光性侵丑闻。
他愤而与其划清界线,龙泉寺不能再呆了,只好还俗下山。
18年,他晒出了自己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开始把佛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继续开导别人,实现着自己的抱负与梦想。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柳智宇的行为,很难说出对错。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句话:
“不要以为拿什么大学文凭、有个博士学位就厉害了。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个人。”
从这个维度来说,柳智宇无疑是成功的。
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感,而且还化解了无数人的苦难。
有时候,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寻得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但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全部知晓了。
但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吗?
我们无法判断,但我们却可以从对这样一位天才的教育中,看出很多问题。
这也正是我这篇文章想要和大家探讨与反思的。
从家长、学校的教育,和柳智宇的成长经历中,我们至少应该反思三件事:
1、允许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柳智宇在大学前的人生,基本是没有什么选择的。
只有数学。
哪怕身体抱恙,哪怕自己不想参加,在学校和家长的“纠正”下,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最后适得其反。
其实作为父母,我很能理解。
我们都会觉得给孩子选择的路,是由自己的经验积累而成,会少很多不必要的试错。
一定就是能走最少弯路,最正确的路。
但其实忽略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掘。
从他懂事开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世界不再只有我们。
他会受到这个世界上万千事物的冲击,我们给他选的路,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所得,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他的行为、想法都与你不同。
既不见得会犯我们犯的错误,也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
所以对孩子,我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控制。
2、不要只专注于单一标准的成功
柳智宇的事情反映出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社会,焦虑又功利。
家长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要求孩子,只是不希望他长大后在这人间吃苦,所以小时候苦一点没关系。
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什么呢?
上名牌大学,有名,有钱,有权……
在这样的标准下,柳智宇无疑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脱离这个标准来看,他找到了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并以此为乐。
还通过它,帮助到了更多陷入人生泥潭中的人。
这样的他,真的就是失败的吗?
我们见过很多人,或许有着不错的事业,但是道德观念极低,成为了我们口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也见过很多人,一生没有大富大贵,但三观正确,内心坚定,作为普通人也过了幸福的一生。
说实话,我们做父母的,有几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贵,做人中龙凤的。
只是怕他苦,怕他挨饿,怕他长大吃亏。
只要他能解决温饱,善良可靠,安稳正直的度过一生,这样的孩子,不已经可以称得上优秀了吗?
3、请接受,你对孩子的付出,或许大部分都是没用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而并非一张白纸,不是你在上面写什么,就是什么。
总有一些时候,你会发现你在孩子身上付出的东西,并不会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回报给你。
他总是有地方不那么尽如人意。
这是正常的,我们做父母的,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要总是一味的付出,又要求孩子对你的付出感天动地。
不以爱之名绑架孩子,不要强调自己的牺牲,就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了。
总有人问我:你说这样教孩子不对,那样教孩子不对,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对的。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教育孩子永远没有完美模板,没有真正懂教育孩子的人。
但并不代表着我们不需要反思。
有时候,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还有身为父母的我们。
就像纪伯伦那句话所说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关注我,更多精彩后续内容;也可以私信留言,真诚赞赏,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