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校非常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根据官方数据,学校本部为306公顷。这个数字有多大?打开百度地图,圆明园,千园之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40%是水域;再往远处看,颐和园占地293公顷,其中75%是水域,而清华校区的水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不仅仅是校园本身,整个学校的每个角落都透露着夸张的气息,或者说排场。比如北方大学的顶尖宿舍,20个食堂,3个主图书馆和几个分馆,投资一亿的清华新校。
第二,巨大校园最直接的衍生物就是自行车。汽车塑造了美国,自行车当然塑造了清华。清华是一所骑在两个轮子上的学校。从踏入这个校园的第一天到离开这个校园的最后一天,自行车是比学生证更好的身份证明,是西门安检最简单的通行证。以下这些在清华常见的事情,在其他学校眼里可能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比如:1。宿舍楼专门架空在一楼,作为自行车停车场,有专属车位,但即便如此,车位也往往供不应求。
2.各大班之间几乎每天都有自行车堵车的奇怪景象。
3.就算喝了很多酒席,也要有清醒的人负责运送大量自行车回去。
4.即使是暴雨或寒风,人们出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乘坐公交车,真是风雨无阻。自行车很快提高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在你踩下踏板的那一刻,一股无形的压力将你推向前进。你在上课路上,下课去食堂,晚上去自习室。
第三,由于校区大,清华在很大程度上有些封闭。不同于近年来的学苑路学校和华东学校,也不同于52年曾经搬过一次校区然后让中关村路把校区隔断的北大,清华百年来一直坚持一个校区。虽然校园建筑面积在扩大,但围墙始终是封闭的。大学校园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城市,拥有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交通和服务的所有设施。
住校园一学期不离校也不奇怪,让团支书等人不得不想办法搞各种任务活动把人送到外面,以免无聊。而且因为校园太封闭,很多高校特有的个人用餐夜市文化在清华基本不存在。过去的颐香园拆除后,学校里除了食堂和超市,没有什么方便的聚会场所。
五道口或者南门外都有吃的。骑自行车来回需要将近40-50分钟,但基本上是一次特别的旅行。所以你很难在封闭的地方出去随便做点什么。一出门骑自行车,基本上就要定好目的地,然后一直往前走。
第四,清华人自我标签意识很强,喜欢各种有“共同身份”的标志。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很强的“大团结”概念。全国没有第二所学校有清华这样多种统一的logos,从校训、校徽、校歌、校风等朗朗上口的官方符号,到“红而专”、“为祖国健康奋斗50年”等政治口号,再到号称清华人永远在寻求全校认同、永远以这种共同认同为行为指南的标志性“X级”。比如学校没有什么要求,但是这几个,离开校园后,这些标签就是让清华校友组织极其稳定可靠的基石。当然,有时候外人对这种充分的趋同感到不解,甚至有很大的偏见;而里面的人会觉得这些东西可能做得太过分了,达到了所谓“媚俗”的程度。
总之,不要低估别人,但也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小看别人,因为在这个地方,颠覆你所有过往经历的不是有多少头牛,而是牛人是如何存在的。你一定要忘记所有现有的以貌取人的方式,因为你身边或者你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任何人都可能是大牛,是绝望的大牛。
更重要的是,不仅在学习上,在你想都想不到的每一个其他方面,都会有很优秀的人。比如即使是玩魔方的,清华也能在北京前五里占三.但是,尽管有牛人的存在,他们在整个学校的规模中始终是少数,这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高校一样的普通人,都经历过正常的应试教育,共同的爱好是体育电影和动漫游戏。除了课业上的知识,他们并不比其他大学生懂得更多。所以,在清华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
即使清华的牌子也足以保证你有一个体面的未来,做好自己才是关键。
最后就是体育氛围之高,可以成为上面“共同认可”的标签之一。体育课从本科四年到研究生,本科前三年体育是必修的。体育课成绩计入本科前两年的总GPA。本科连续三年春秋两季引体向上三公里。这样的体育要求在全国高校绝对少见。
当然,更重要的是三个拥有标准跑道的大型体育场,一个大型综合体育馆和一个综合游泳池,篮球、排球、网球和羽毛球场,在北京大学排名第一但常年爆满,还有射击馆、棒球场、手球场和轮滑场,还有一个校园,是跑步和骑自行车的天然训练场。全国可能很难找到一个体育设施如此庞大和完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