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10月12日,江苏大学一学生坠楼身亡。为什么会频频发生学生坠楼自杀事件,他们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在生命绽放之时却选择了自我凋零?10月16日,开屏新闻记者就此咨询了教育专家、学者,针对在校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疏导办法等问题,专家提示:应警惕此类事件的“破窗效应”,对处在危机中的学生加强心理危机干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据报道,2020年10月12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学生坠楼身亡,因学习困难,其母亲曾到校外租房陪读,2019年9月,该同学从2017级转至2018级。今年9月返校后,学校与家长商量建议其搬到现所在班级宿舍,尽快融入新班级同步学习生活,10月15日,江苏大学发布通报称该同学“高空坠楼,排除他杀”。
“这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可能与学业压力、不适宜新班级、新宿舍环境等因素有关。”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调查显示,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由学业压力、升学压力、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等造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学生自杀事件各有成因,但总体来讲,内部原因是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程度不够。外部原因有学业原因、情感因素等,与学业相关的原因占比较大,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成绩为王的评价标准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压力。
熊丙奇建议,应加强对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针对已发现的心理问题、障碍、疾病进行咨询、疏导、治疗,更要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建立学业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人生成长进行指导。
重视心理疏导 进行抑郁症筛查
熊丙奇提出,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抑郁症筛查,给予测评结果异常者重点关注,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受抑郁症困扰,有的因及早发现,及时进行了心理疏导、危机干预与治疗,得以康复; 有的则由于缺乏对抑郁症的科学认知,没有及时寻求救助、救治,而产生悲剧性后果。“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我国大中学校,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教育,由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业发展指导,以此减少学生的困惑与迷茫”。
此外,熊丙奇表示,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学生退出机制(转学与转专业制度),学习有困难、成绩差的学生,面临的压力比国外大学生更大,因为一旦退学就将重回高考体系参加高考,之前的高考、大学学业可谓前功尽弃。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从人性化角度,改革我国的高校招生与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退学学生的学业衔接机制,与此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把面临退学压力的学生作为重点关注的群体。
警惕“破窗效应” 加强危机干预
“1989年,有个孩子留了遗书自杀,当时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大众的重视及广泛讨论,而现在此类事件越来越多,更应得到重视。”储朝晖表示,现在社会信息发达,许多孩子更热衷于关注网络信息,而对身边的事不关心,缺乏与人沟通、处理事情的能力。从社会的关联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是自己家族数代人繁衍下来的爱的结晶;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活着的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幸存者。学生们如果能清楚知晓这个关系,就会更有可能爱惜自己的生命。他呼吁在校学生们,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或一个环境,要完整地看待人生;要勇敢地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勇敢地活着。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熊丙奇提出,频频发生的学生坠楼自杀事件,一方面需调查、反思导致学生走极端的原因,另一方面则需要警惕此类事件的“破窗效应”,诱发正处在困境中的学生选择这种行为一了百了,对处在危机中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不能火上浇油。
开屏新闻记者 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