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中年少女永爱
我有点后悔把她鸡到了北京四中。
我女儿最近写了一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在朋友圈火了。说实话,她写这篇文章时,我都不知道,还是我的同事转发给我的。
看完文章,我也产生了一些关于“内卷教育”的思考。
我写这篇文章,给我的女儿,也给所有正在鸡娃或者打算鸡娃的父母们。
“内卷教育”这个词,也是我从女儿的文章中第一次接触到的。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这个词的含义。
内卷教育的本质,我从知乎上看到的解释是,一群人为了争夺教育资源,每个人都付出更多受教育的成本,去争夺资源而形成的严重内卷。
具体就是靠课外班、辅导班、培训班等等形式,压缩孩子的休息时间,拼命让孩子刷题、上课、做作业考进为数不多的好学校,争夺教育资源的内卷过程。
明白了这个概念,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中国内卷教育的参与者、经历者、实施者、被裹挟者?
答案是明确的,是的,我都是。
01
作为鸡妈
为什么要“鸡娃”?
首先,我不认为我女儿算第一代“鸡娃”。
“鸡娃”从古代科举时,就已经成为中国父母的惯性了。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鸡娃”。只不过我那时没有那么好的打鸡血的条件,一切进步只能依靠父母的鞭策。
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清苦的小县城。
我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经济不独立、没有收入,完全依靠丈夫的照顾。她一共育有四个孩子,我是唯一的女儿。
但我的母亲,完全没有受到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相反,她更愿意倾斜一切家庭资源用于我的教育上。
母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儿子还能靠卖苦力赚钱,你一个女孩,不努力学习,过得会更惨。
在母亲的鞭策下,我成为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
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我走进了大城市。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时,我非常感谢自己的鸡妈。
没有她“鸡娃”,我可能还在靠体力赚微薄的生活费,靠小摊小贩维持日常生活,靠取悦男人来换取一件漂亮衣服。没有休息时间,没有社会保障,被风风雨雨过早地打磨成一个黄脸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由自主地要去“鸡”自己的下一代。尤其是,我的下一代是女儿。
我的娃只快乐了三年。
4岁一上幼儿园,周边很多鸡妈鸡爸就会给你耳边灌风,说该给孩子报艺术辅导班了,画画、跳舞、唱歌、乐器样样都得报上,半年就能看出孩子的天赋和爱好,然后再做删减。
一开始我把别人的话当耳旁风,没有在意。但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就碰到了各种牛娃:
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和对话的一年级小学生,据说已经达到了大学8级的英语水平;野生动物园里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能把所有动物园里的汉字念出来;茶室里一个5岁的孩子,能把《高山流水》弹成演奏级别……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突然就会感到惭愧。你就不由自主地想跟人家家长聊聊,怎么教的?怎么那么牛?
聊得多了就发现,人家的孩子有各种才艺,上各种艺术辅导班,自己的孩子怎么跟人家落下那么多呢?
尤其是看到一些已经是国企高管、私企法人、政府部门领导的家长还那么努力地“鸡娃”时,你就有了紧迫感,唯恐自己的懒惰把娃的大好前程给耽误了。
于是你就会被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众多家长裹挟着,把娃送进了各种各类的艺术类培训班。
我一直认为,“鸡娃”是鸡妈鸡爸应尽的职责。
生娃就要对娃负责任,否则就别生。生娃而不“鸡娃”是最糟糕的家长,我不想做这样的家长。
家长的资源条件各有不同,“鸡娃”的方式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
有人说,富人、官员家长用得着“鸡娃”吗?人家娃出生的起点就在你娃的终点上。
你不是富人,你也不是官员,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鸡娃”?只是“鸡娃”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有一位客户是一名药厂的老板,也是一位父亲。他在自己的别墅院子里花100多万给自己的两个娃做了攀岩墙,让娃们锻炼勇敢和坚毅。这是用钱鸡娃。
还有一位私企老板朋友,坐拥十亿资产。
然而,他在北京炎热的酷暑中,从不让娃们开空调。他说:要让孩子们懂得资产来之不易,懂得节俭,懂得珍惜。他能给员工开高薪,却不能给自己的娃开空调。不花钱,也是用钱鸡娃。
富人也好,官员也好,人家本来就是“鸡娃”的样板,这样优秀的家长都在那儿现身说法地“鸡娃”,你有什么道理不“鸡娃”?
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责任的。
“鸡娃”,往冠冕堂皇的方向上说,是要培养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从私心角度讲,你肯定不想自己的娃生了娃以后,还在家里啃你的老。
人的能力有大小,“鸡娃”的方式和结果不尽相同,但“鸡娃”是一个为人父母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
02
孩子学的你要学
孩子没学的你还得提前学
我孩子学古筝的时候,年纪太小。
上完课,她很快就忘了老师教了啥。我得先替孩子学会了,指法练得比她还标准,这样才能复刻老师课上的内容。
孩子在科技培训班里学了制作飞机,我得跟她一起想办法让飞机飞到蓝天里。孩子学火车相遇问题,我就要跟她一遍一遍在客厅里来回“相遇”。
这叫跟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做作业,我也不能闲着。我得去看书,看报纸,考各种职称证书。我必须“鸡”自己,潜台词是:看看妈妈也很努力,你也必须努力。
这叫给孩子打样板。
“鸡娃”还得让自己变得心狠。
当带着4岁的孩子穿过半个北京城去上培训课,她在你自行车后座位上睡得东倒西歪的时候,你不能心疼得掉眼泪;
古筝指法不对时,你在一边拿着小尺子敲她手,她委屈掉泪的时候,你得忍住心疼;
当她所有的快乐童年时光,被“鸡”得泡在各种培训班里的时候,你不能可怜。
可怜心疼她的时候,就狠狠心对自己说,这都是为了她将来能够在激流勇进的社会中照顾好她自己,一切很值得。
你得有个好体力,还得能够吃苦。
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上培训课,横穿北京城,你不能喊累;每周倒很多次车,去很远的地方去学艺,你不能叫苦;孩子在教室里上课,戳在风雨里苦等,你不能嫌烦。
如果你苦累烦了,不能坚持了,孩子立马没了坚毅和吃苦的精神。
你还必须是个教育情报员。
你得跟各种“鸡娃”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一些掌握教育信息的家长,他们会告诉你,哪个培训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哪个老师更能让孩子事半功倍,哪个学校在提前招考好学生等等。
有了这些信息,你能找出自己孩子的差距,能给孩子寻找到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
你还要成为教育投资专家。
“鸡娃”要把自己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你要分析,哪个培训班性价比高,哪个教师的课值得购买。
绝对不做那种为了寻找安慰,花10万元,把自己孩子扔到中考冲刺班里不管不顾的家长。孩子听课后的感受和成绩反馈,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最最重要的是,你还必须成为优秀的思想辅导员。
你要成为一个“画饼大师”,在娃眼前挂个胡萝卜,诱惑她要再努力一点点。
当孩子不想学的时候,你得哄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筝学到五级就再也不想学,眼看要半途而废的时候,你得给她讲同事女儿的故事:姐姐高中演出不能弹出一曲完整的钢琴曲时,回家抱怨妈妈为什么小时候不逼着她坚持学完?
初二时,非要辍学去写小说,你得赶紧跟她说,读完高中和大学,会有更好的文化积淀,那时候再写小说会更好。
我这一路走来,“鸡”得自己劳神费心,终于把她“鸡”到了北京四中。以为大功告成了一半,再“鸡”一下,上个清华北大,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作为家长也就完事大吉了。
结果发现,“鸡娃”开始鸡妈了!
03
鸡娃鸡到最后
竟被娃反鸡
北京四中的教育,颠覆了我的整个“鸡娃”理念。
毋庸置疑,北京四中是个非常好的学校,是多少鸡妈想通过“鸡娃”把孩子送进去的学校。
在这里,你娃不用刷题,老师会把跟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的例题,不断改变条件,演变出无数道题来,做一道题就会所有道题。就像孙悟空看白骨精,无论怎样变换外表,她无非还是白骨精。
语文老师不会逐字逐句教娃翻译文言文,却让娃写《醉翁亭记》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