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孩子内心的父母,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求关注!你的关注很重要!

外甥女上初二,正处于叛逆的年龄。

听表姐说,现在的他们不敢跟孩子起冲突,因为孩子会拿自杀来要挟,表姐和姐夫时时生活在心惊胆战之中,不知道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他们知道我学习了天赋密码后,特别想让我帮着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

看了孩子的密码后,我问表姐,“你是不是太操心,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束缚她的事情太多了?”

表姐回答说:“是。”

表姐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人,她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她也帮着做了。具体到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等细枝末节的事情,她都要操心,更何况涉及到孩子的学习问题时,更是紧张得不得了。

而她的孩子则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特立独行的人,尤其重视自我。

长期受到母亲的管束,或许小的时候可以用哭闹来反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想法越来越明确,再遇到如此的束缚时,她的反应往往很强烈,出现各种叛逆。

表姐很困惑,她表示为女儿操碎了心,却不知道为什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她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她不曾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一探究竟,只是想当然地付出,并不明白付出的方向是否正确。

跟孩子缺少精神交流,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清楚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孩子,已经成为中国亲子关系的最大问题。

你可以为了孩子的学区房而劳碌地奔波,为了孩子多学几个兴趣班,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周末休息时间;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牺牲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理想。

然而你却很少花几个小时跟孩子真正地谈谈心,倾听一下孩子的烦恼与喜悦,你总认为孩子才那么小,能有什么精神世界?

这样的你很难真正地尊重孩子。

你不明白其实再好的学区房都不如自己家的书房;再多的兴趣技能,都不一定能让孩子拥有丰富的心灵;再多的牺牲,其内在都隐藏着一种着急的功利。

纪伯伦在诗中写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每个孩子都有着纯净自然的精神世界,看得到的父母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看不到的父母,用他们的焦虑过早地影响了孩子。

如今,“优秀”一词已经如“文艺”、“有趣”一样被应用得异常泛滥。我们经常用优秀来形容一个人工作好、学习好、做出了成绩或者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更多时候我们把优秀等同于成功。

然而我们很少用优秀去形容一个人的内在。对于优秀,我更喜欢周国平老师的说法,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定义。

他说:

优秀就是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优秀,首先是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强对心理内在的认识和反思。对于生长时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幼年时期的心理、人格健全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力。

那些从小被父母忽视了内心、被束缚了自我的孩子,即使成绩优秀,考上名校,他们的心理人格却没有那么健全,以致于一旦疯狂起来让人大跌眼镜。

罗军刺杀老师案、北大学生弑母案、马加爵杀人案、美女留学生自杀等事件都在拷问我们的父母,拷问我们的教育:

“忽视了精神内在的优秀,过分关注成绩和成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多大的灾难?”

UC大数据《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指出:8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人群。

放眼望去,其实许多人都是焦虑的父母。一旦内心焦虑,他们的眼光往往聚焦在那些令他们焦虑的目标上,教育、薪酬、家务等等,更不会平心静气地来观察和体会孩子的内心。

曾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一个小女孩在班里成绩中等,也没有其他孩子有远大的志向。

比如当其他孩子诉说着自己长大想当钢琴家、明星、央视主持人的时候,她的愿望很简单:

第一志愿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第二志愿是当一个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孩子们讲故事,领他们到阳台上看星星。

每当听到女儿如此平凡的愿望,不满于女儿的表现时,作者总是很焦虑,她给孩子报辅导班、请家教,买很多资料来试着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她的学习成绩。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越发过得不开心。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作者为之一惊。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问道:班里你最喜欢的人是谁?

全班同学除了女儿自己之外,其他人都说最喜欢她。

大家都喜欢她的乐观、好脾气、爱帮助人。连老师都不禁感叹:“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但为人实在很优秀。”

作者因此很惭愧,在她眼中表现一般的孩子竟然如此受欢迎。

她一直把关注点盯在孩子的成绩和特长上,没有看到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那些被她忽略了的善良、乐观的品质才是女儿最宝贵的财富啊。

她问孩子:“你想当英雄吗?”

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当英雄,我只想在英雄路过时,当一个坐路边鼓掌的人。”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触动,我们在给孩子做规划的时候,也许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

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并不丢人,只要孩子真正地喜欢。

当精英、英雄不一定是最好的,了解孩子的天性,知道他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才是父母最大的功课。

不要因你的焦虑、着急,让孩子活得不单纯、不快乐,不像个孩子。

一个人对待孩子的态度,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当父母真正懂得尊重孩子、跟孩子进行精神交流,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的时候,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

-End-

分享、转发文章,是对我最高的赞赏!

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帮助

欢迎点击“在 看”,或者转发朋友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