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的400多位教育工作者参会,近50位来自全国学术研究机构的教研专家、高等院校教授、公民办学校校长、实战专家作为发言嘉宾,分享了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案例。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承办。
“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指出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宝存说,对于中国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具有学术前沿性又具有实践迫切性的话题。
本次论坛设2个主论坛、5个平行论坛,包括5场主旨报告、6场圆桌论坛、7场探究课课堂教学展示观摩,17场主题报告以及学生学习成果、学习共同体建设展示等丰富多元的形式,从全球胜任力在中国的理论重构研究到实际课堂教学,深入探讨了如何基于中国立场,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层面进行本土创新,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中国青少年。
师生共投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
本次论坛不仅有针对全球胜任力的理论探讨,还特别将分会场设在广州市黄埔区的中黄外国语小学和中大附属外国语实验中学两所学校。来自中黄管理的3所学校在总校长崔建社的带领下,呈现了多维度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案例,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展现了如何创造性地实施高质量的国家课程,同时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素养以及全球胜任力。
课堂教学观摩现场。
本次论坛还广泛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公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积极参与和深度对话,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中黄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黄海峰表示,能携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培养未来人才的更多可能性,这极大地鼓舞了中黄,未来继续探索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教育模式,让更多学生和家庭受益,继续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提供更多有益的实践和样本。
【链接】
教育“大咖”如何论“全球胜任力”?
在“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中国实践——2021国际教育发展论坛”,教育“大咖”们分享了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案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吴颖民:
中国正在崛起,要担当更多的国际责任,所以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应该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要有全球胜任力。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谁培养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人?我们要为中国成为大国培养人、为中国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培养人。这种人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全球胜任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
“全球胜任力”并不是一套单独体系,并不是在国家课程体系之外做另外的事情,而是把国家课程做好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如果用更简练的、符合中国人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全球胜任力”在中国最好的解释就叫做“善己达人,兼济天下”。
●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首任会长崔建社:
全球胜任力培养要融入到高质量教育发展中,融入到育人方式的变革中,融入到学、教、评的理念更新中,融入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情怀中以及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中。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
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是有阶段性和阶梯性的,中国有句古话,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先把个人的能力、修养、知识和境界提高,才能在你的领域有所成就,才能跟不同领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很好地对话,才能谈得上全球。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红:
全球胜任力培养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在一切素养之首,要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也要有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所以要非常重视对教师思维方式的培养。
●辰美国际艺术学院校务委员会主席、中黄佛山校区首席教育顾问黄秋艳:
对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课程建设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要契合教育的发展规律,契合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第二是融合,融合中西方教育理念、课程,融合多种学科,融合理论实践。第三是联合,联合海内外办学资源,联合身边的家长、社区、学校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记者】马立敏
【通讯员】付晓晶
【作者】 马立敏
广州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