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短暂地停下,但马上又要登上一列开往远方的快车。每次短暂的停留,都被列车的鸣笛再次催促。牺牲自我空间,他急于奔赴的,是一个希望,还是一个使命?
她有些无助。一个有才华、有责任心的老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有的梦想,被局限在学校这张狭小、老旧办公桌上的一纸教案里。
她很着急。现代化的教室里,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簇新发亮,老师们捧着一本书,一摞作业本和一个保温杯走进课堂。刚刚接手一所由7个学校合并的大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要如何落地?
她孤零零地站在喧闹的操场。跑起来就会吃土的孩子们在飞扬的尘土里欢笑个不停。孩子们只看见眼前的玩闹,她却看到这群孩子被局限的视野和一眼可见的未来。
他在学习。一条书桌腿儿用砖头垫平,沾染了油渍、尘土的桌面凹凸不平,写作业需要垫上垫板。他想不到,山外的孩子此刻也在写作业——保护视力的学习桌,矫正坐姿的学习椅,还有堆得高高的学习资料。
他和她的迷茫、窘境,能在北京四中网校找到答案和解决的办法吗?
无数他和她的故事,仍在继续,更多他和她的提问,正在进行。
1
北京四中网校6年学员
网校学法分享志愿者吴旭
十里长街,欣欣向荣。吴旭站在繁华的北京街头,膨胀出一颗“野心”:
他想让天南地北的孩子,都能看到高楼的鳞次栉比,沐浴教育的化雨春风。
吴旭,北京四中网校6年学员,高中毕业于北京四中,大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由北京四中网校的受益者,成长为一个志愿分享者,八年走到全国六十多个城市,义务分享北京四中网校学习方式,惠及数万学生。
八年时间很长,长到青葱小伙变成了现在的成熟模样;八年时间很短,短到还有许多的城市没有去到。
北京往来全国各地的车票小心地收藏了厚厚一打,有些因年代久远已经发黄,但吴旭舍不得丢掉。
这些车票,不仅仅是八年的足迹地图,更是他心中的教育蓝图。
每次想要停下,却又不得不登上另一列开往远方的列车。不在去往办公室的路上,就在奔赴下一场演讲的路上。
有人曾经问过吴旭:“牺牲了大量个人的时间,就为了分享北京四中网校学习方法?而且,这件事情一做就是八年!”
吴旭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转而和我们说起了一个学生“灵魂”式的提问:
“老师,您在北京,那里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没有您那样的条件,我能考上北大吗?”
吴旭记得,望着台下一双双求学的眼睛,自己当时坚定地对他们说:“我们不能去挑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去改变自己。”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吴旭将自己在北京四中和北京四中网校的获得的学习方法向全国各地的学子传播,也让更多学子接受“家国天下,舍我其谁”的思想浸润。
北京四中和北京四中网校的这段学习经历,培养了吴旭的责任和担当,他甘愿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给更多人,他说“也许我的一句话,教会了他一种方法,给了他一个灵感,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甚至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这条义务演讲之路,一走八年,无怨无悔。
没有什么比学识更让人感到踏实,没有什么比感动更让人感到温暖,没有什么比榜样更让人愿意追随。
从北京四中网校走出来的吴旭,怀着感动和感恩之心,反哺并影响了无数的北京四中网校的学员。
许许多多当年的学生听众,如今也在主动将北京四中网校的教育理念持续传播。
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学子,将知识的力量,镌刻进自己的行业里,将教育的热血,洒在自己的生命中。
当更多孩子用知识武装自己,教育值矣;当更多人践行“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育人理念,教育善矣。
有一种情怀是教育为公,有一种坚持叫细水长流。有一种追求让我们内心高洁,有一群孩子让我们义无反顾。
2
一所合作学校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教育本质是一种责任、传承和未来”——这是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校门口电子显示屏上的一句话。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李丽云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接近三十年。从教育局的宏观管理,到学校基层的微观办学,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透彻。
李校长意识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与时代脱节。
如何提升这所由7所学校合并的大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让学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
终于有一天,她找到了可以托起牟平第一中学未来的那位“巨人”——智慧课堂。
“信息化教学,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北京四中网校教学平台,正是契合了信息化教学的本质的要求。”
时至今日,通过理念提升、课堂转型、教学变革等方式,牟平第一中学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常态,北京四中网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成为学校推进“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的有力抓手。
借助北京四中网校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牟平第一中学这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烟台市首届明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改善。四年来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上线率(原一本上线率)翻了一番,彰显出智慧教育的效果和魅力!
操场上,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师生们朝气蓬勃的脸庞,李校长感概一切的改革和付出都很值得。
牟平第一中学的未来之路,必步履铿锵,也必成绩斐然。
3
一名合作学校教师
成都许绍芬
学校狭小、老旧的办公桌上,许绍芬重复着多年来的备课方式。
虽然投入,但却缺少了从教之初的激情。她喜欢讲台,渴望自己可以带给学生更多的精彩。
课堂所学本不该局限在备课的一纸教案中,她想让自己的学生接受到更加现代化的教育。
很长一段时间,她迷茫于遇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天花板。
好在,上天永远不会辜负一位有才华、有责任心的老师。
怀孕那一年,她遇到了突破职业瓶颈的机会。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勇敢的母亲在心中呐喊。即便当初身怀六甲,仍勇敢肩负起新成立的智慧教学班的教学重任。
许绍芬,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地理老师,全国地理优质课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从教10多年来,许老师始终认为教育是一种态度与付出。
选择了教育,无异于选择了繁忙,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
每天泡在学校,利用北京四中网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找到优秀的老师听课学习,在北京四中网校驻校教研员的协助下备课、磨课,以至于无暇顾及襁褓中的孩子。
学生们敬爱的、亲爱的许老师,这样一个有爱、敢拼的教书匠,让智慧课堂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让学生们发现了地理学习的“新大陆”。
以前,学生们叫她“嬢嬢”。现在,她是学生们口中的“绍芬姐”。
“我更愿意和学生做朋友。教他们录制微课,相互交流。看见孩子们的成绩逐渐提高,这更加激励我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许老师坦言,从教10多年,执教智慧教学班的这几年,是自己职业生涯中加速成长的阶段。借助北京四中网校信息化教学体系,更多的教师从传统的经验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精准教学,职业生涯得以新的突破。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大约需要用10-15年才能摸索出教学经验,而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为教师成长赋能,大幅缩短教师的成长时间。
站在智慧课堂讲台上的许老师,她的目光清澈而温暖。她暗下决心,要一直坚守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前沿阵地,不忘初心,勇为表率。
心怀教育之心,教育终将不同。
4
一个网校分校校长
南宁张雯捷
“张校长,我考上了武汉大学!”一个高考复读学生的来电,让张雯捷无比开心。
接到北京四中网校学员的喜报,是张雯捷每年最欣慰的时刻。
身为北京四中网校南宁分校的一名“老兵”,从教十几年来,她坚持用北京四中网校提出的“四重五步”的学习方法指导网校学生,助力不计其数的学生考入理想学府。
“四重五步”学习法
四重:重基础、重方法、重精髓、重自学
五步: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
近几年,张雯捷拥有了新的身份。
除了担任北京四中网校南宁分校校长,她还是南宁市政协委员,台盟南宁支部副主委,广西台湾同胞联谊会常务理事。
站得更高,可以看得更远。
身份的转变,让张雯捷对教育有了更深刻更广义的理解。
走访、调研、提案……怀揣着教育的使命与情怀勤耕不辍,张雯捷现在全心致力于北京四中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推广,专注于提升教育的均衡化,助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在挂满锦旗和奖牌的南宁分校校区,张雯捷目标明确:
“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我认为除了城乡教育均衡之外,很多孩子之间的差距,来自于学习方法和习惯间的差距。至于如何缩小差距,这是北京四中网校接下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每每谈起为了实现教育均衡走访多所农村学校的经历,张雯捷的情绪总不免有些激动。
曾几何时,站在农村喧闹的操场,孩子们在飞扬的尘土里围绕着她奔跑,欢笑个不停,而她却笑不出来。
孩子们只顾着沉浸在眼前的玩闹,她却看到了这群孩子被局限的视野和一眼可见的未来。
农村的老师,问过一个让张雯捷久久不能释怀的问题:“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常常讲到“我爱北京,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但是,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到过天安门,没有到过北京,我们如何给孩子们上好这堂课呢?”
说到动情之处,张雯捷哽咽落泪。
正是乡村教师的这番话,让张雯捷下定决心,推广北京四中网校的优质课程和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潜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向更远的地方。
有一种伟大来自平凡,有一种信仰叫做执着。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重任在肩,在所不辞。
5
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
西宁孟万明
山区田间,前面的父亲拽把扶犁,后面的儿子扬手撒种。
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很少笑,总让人感觉心事重重。当你问他在想什么时,他却又不说话。
放下农活,他开始收拾桌子上的杂物,从书包拿出书本,坐在桌前,才知道这是他学习的地方。
他学得很认真。他今年初三,马上中考的他理想考入西宁十四中,这是他认为的西宁市“最好的高中”。
简陋的家里,墙上孟万明的学习奖状格外醒目。
父亲愧疚:“我们家庭情况不好,我一直生病,孩子很懂事,在家里啥活都干,很上进。”
孟万明,西宁市湟源县波航乡中学初三学生。
立志考入医科大学,为的是帮助重病的父亲减轻痛楚。
朴实无华的初心,一如孩子脸上的干净无邪。
然而,理想和抱负,之于大山深处的孩子,就像山中迷雾,虚无缥缈。
山里的孩子在读书,山外的孩子也在读书。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结果。
山里的老师也无能为力,因为老师和她的学生一样,渴望山外的教育。
大山的屏障,阻断了山里师生享有平等教育权力的自由。
山区的人们,又有几个可以走出山的阴影和雾霭?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命运的激流,北京四中网校给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的老师们和孩子们带去了更多的希望。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样拥有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西宁市在2019年引入北京四中网校信息化教学平台。
孟万明成为了学校智慧课堂班的学生,孟万明和他的同学们,他的梦想和同学们的梦想,距离现实又进了一步。
班主任评价:“孟万明在学习上很勤奋,很刻苦。尤其是在我们使用了智慧课堂之后,他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还在“北京四中网校资源平台全市覆盖项目”中被评为优秀学生。”
孟万明的奶奶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感谢:“感谢时代,感谢政府,感谢北京四中网校。”
孟万明自己表示:“我就是来自偏远山区的一个普通学生。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我们也用上了,我对未来更加有信心了。”
2019年,西宁市教育局与北京四中网校深度合作,实现了区域内所有中学北京四中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
走在阳光里的北京四中网校,想让更多山里的孩子看见阳光,长成一个个敢于拖住太阳的少年。
帮助孩子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成立20年以来,北京四中网校始终践行教育均衡,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当公益事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北京四中网校的教育初心愈加明亮。
做黑暗中的一抹微亮,给孩子们一抹春暖。
眼前有光,心中有暖,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今后的每一个日子,都会闪闪发亮。
这里有师者匠心,也有教育先锋;这里有兼济天下的身影,也有为了20年熬白的头发。20年,从北京到全国200多个城市,再到海外90多个国家;20年,从0的突破,到与国内5000多所公立学校建立合作,帮助50多万教师和500多万学生成长进步……
今天,北京四中网校20周岁了!
从0到20,无论多难,我们的脚步不曾停歇。跟时间赛跑,跟自己赛跑,教育的心澎湃悸动,教育的梦永不落幕。
20只是一个数字,这个春天,我们拥有彼此。时光正好,勇敢去梦,永恒去爱,做最美的功课。
带着对未来的提问,我们再次出发。通往星辰大海的壮丽征途在此启程,我们的未来和未来,又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