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江苏一位12岁的小女孩,把亲妈告上了法庭。
这事儿,听起来总觉得离奇!
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人们看到的是,妈妈盼女成凤背后,残酷的暴行。
从小学四年级,妈妈就逼着佳佳学大学英语、做成人高考卷子。
佳佳学不会,妈妈便对其拳脚相向,大打出手。
多次暴力后,派出所发出告诫,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却没能阻止悲剧的继续。
3月,妈妈一边做菜一边抽查女儿作业,得知没有完成,一怒之下举起手中滚烫的锅铲,将女儿脸部、手部烫伤。
可在妈妈眼里,辱骂、殴打,甚至用烧热的锅铲烫伤孩子……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女儿有出息,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将来。
可事实上,如此残暴和虐待,却在一点点摧毁孩子弱小的身躯和心灵。
想起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以“爱”之名的教育,一旦被父母“乱”使用,足以毁掉孩子一生。
这四个教育孩子的错觉,父母越早认清越好。
“爱你,就要给你最好的”
纵溺教育,养出不会爱人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山东余女士,和老伴南下到杭州打拼,美其名是喜欢这座城市,实际上是想赚钱给儿子买房。
钱是攒足了,可儿子却不争气,不好好工作,还经常问她要钱。
为了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儿子日后能找到对象,余女士花尽全部积蓄给儿子置业。
整个过程,都没要求儿子出过一分钱。就连老伴生病,也被她“赶”回老家养病,想省多点钱给儿子。
原以为自己掏心掏肺给儿子最好的,谁知道养出令人心寒的白眼狼。
儿子经常找她借钱。不借,就吵,吵完直接离家出走。
她寻子无门,翻开儿子的背包才发现,房子早被儿子拿去抵押贷款,钱用到哪了,她一概不知。
如今儿子迟迟不归,房子随时会被银行收回,余女士叫苦不迭,悔不当初!
像余女士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在他们看来,自己曾经吃过苦,所以要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些甜,不想孩子经历自己的老路。
于是拼命给,不断满足,以为这是最好的“爱”,不料却成了孩子不懂感恩、回报的“毒”。
心理学认为,父母之所以一味给孩子,不过是自己“内在的小孩”向外投射。
自己小时候缺,长大有能力了,就假借“给予孩子”来满足贫瘠的过往。
这种所谓的爱,往往是父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束缚。
享受无度,索取无度,孩子以为一切理所应当,就看不到别人的需求,没办法主动关怀别人。
过分宠溺纵容,只会养出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别出去,外面很危险”
过度保护,孩子变成易碎的瓷娃娃
有一部英剧,讲了女孩Sara的可怕经历。
3岁时,她意外走失。
为此,妈妈深感自责和内疚,找到她之后,为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妈妈疯狂地“保护”她。
先是找来了技术人员,给Sara植入芯片,以便随时监控Sara的情况。
担心Sara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了可怕的事物,妈妈特地开启涂抹功能,擅自把Sara眼前出现的不适画面马赛克化。
和设想一样,Sara在一个特别“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毫无压力,没有任何风险,安逸无比。
可问题来了。
当外公中风摔倒在地,她不知道发生什么;当妈妈沉浸在丧父的痛苦中,她一无所获。
出于好奇,她拿笔扎伤自己。那时,妈妈才知道,Sara缺失对负面情感的认知。
无奈之下,只好关闭芯片。
谁知道,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从小被过度保护的Sara,根本无法辨别善恶真假,傻傻地和异性发生性关系,吸食毒品。
妈妈为她精心布下的“保护罩”,不承想,成了她的诅咒符。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父母最残忍的爱。
美国权威杂志《大西洋月刊》曾指出,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已经将独立、冒险和探索精神从孩子们的童年中剥离。
孩子年幼之时,父母的看管呵护不可或缺。
但什么都不让孩子碰,什么挫折都不让孩子经历,还习惯性替孩子包办一切、挡住所有风险,只会扼杀孩子本能的成长,折断了她本可以成熟展开的羽翼。
温室,永远养不出敢直面风霜的万年松。
越无微不至的关爱,越容易毁掉孩子“变强大”的机会。
“听我的,都是为你好”
父母的自以为是,毁掉孩子的活力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分享过一个来访者的故事:
对方从小是个天才,学习成绩好,想法天马行空,按道理会在成年工作后有一番成就。
然而,他来见咨询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始终缺少行动力。
武志红和他接触后,了解到了他的原生家庭,发现都是妈妈“逼”出来的。
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玩什么,怎么学习、怎么用餐,妈妈都会用自己强大意愿,要求他执行。
发现他稍有拖延,妈妈就大刀阔斧提出新规定。
总之,妈妈的做法都是对的,他只许听从,不准忤逆。
长期以往,活在严重被逼迫的环境中,他过着无比矛盾的生活。
一方面很想高效地活着,另一方面又毫无动力,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为此武志红认为,这个蹉跎掉半生的来访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抹杀掉了自我。他心中想要做的事,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而是被妈妈的超我所占据,不断压迫他。
一个人,从小没了自己,长大后就没了生命的活力。
即便他心里有声音催促自己行动起来,不要虚度光阴,他也没有足够的动力,重整自己,蓄势待发。
父母口里那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听起来头头是道。
仔细想想,却是强盗逻辑。
凭什么父母生了孩子后,就觉得有能力和本事充当孩子的人生导师,对孩子的发展指手画脚?
高晓松的妈妈,著名建筑师张克群对此有更独特的见解:“我从不提教育二字,我不认为自己比孩子高明。”
身为父母,切忌“自以为是”。
过分的权威意识,“父母中心”,逼死的,是独属于孩子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人生,悲喜哀愁都是要自己去经历去体验的。
“不打击,你就飘了”
强加给孩子的挫折,是意外伤害
一位学习优异的女孩,不满妈妈老拿自己和学霸闺蜜作比较,当众质问妈妈:
“为什么要这样打击我的努力?”
妈妈的回答堪称一绝,道出了无数家长的真实心声: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多熟悉的表达!
在我们的教育文化里,容不得孩子“骄傲”“自我”“叛逆”。
孩子取了点成绩,父母最习惯说“别嘚瑟啊,能继续保持才是本事”;
孩子受了委屈哭鼻子,父母最喜欢说“哭什么哭,一点小事就这样,以后还得了”;
孩子不听话闯了祸,父母最爱骂“真是不打不长记性,棍棒底下出孝子”……
甚至有些父母大言不惭,美化自己的“暴力”,称——
在家里多打击孩子,好过日后孩子被社会击打。
是啊,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挫折有了,却忘了用正确的方式给孩子疗伤。
有一次,给一个儿子自杀的家庭做辅导。
爸爸开口闭口都在为自己辩护,一味怪儿子心理素质差,脆弱不抗压,还后悔初中没让儿子去住宿,多逼他独立,才导致高中还得抑郁症。
听完真是感慨万分!
明明是父母有病,却逼孩子吃药。
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怎么不出问题?
《家为何会伤人》中有句话:
“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正因孩子脆弱,身为父母才不能轻易去打压。
否则连最该提供爱的地方,都成了不断伤害折磨孩子的“炼炉”,家还谈什么温暖?
心灵作家黄淑文说过这样一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重新长成自己。
放下权威,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和自己真实相处;放下指责,和自己的父母真心和解。
其实,在养育孩子的过程,父母也要不断的修剪自己生命的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育儿即育己。
教育路上,最不该停止学习的是父母。
错误的教养方式,只会造就失败的孩子。
唯有父母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才能不断正视自己的教育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更好陪伴和关怀孩子。
请相信,只有爱对了,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效力。
孩子才有幸福、美满、亨通、无阻的未来。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