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孩子从10岁就开始分流,为何不见家长焦虑,原因相对比较复杂

众所周知,现在中考是一个分水岭,有50%的学生最终无缘高中的学习,为此,很多家长忧心忡忡,就怕自己的孩子落到后50%,尤其是那些普校成绩一般的家长更是担忧。

因为初中生一旦在中考的选拔中被迫进入中职,意味着学生基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或许其中依然有极少的学生能够逆天改命,但比例实在太低。

然而,同样是分流,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能够坦然面对,他们分流的时间更早,在小学4年级就开始分流,比我们整整早了5年。

同样是分流,为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在这4个方面,双方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l德国分流后依然存在上大学的机会

德国的中学分为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这3类。其中主体中学类似于我们的职校,所占比例大约为25%左右。

实科中学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初中,也就是介于主体中学和文科中学之间。部分学生在高中转入文科高中,然后上大学,也有部分学生会参加职业培训,最后成为技工类人才。

文科中学就类似于我们的重点中学,培养的学生基本是以上大学为目标。这部分学生相当部分可以直接升入大学。

我们中考分流把普高和职高完全割裂,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但德国不是,他们在课程设置和身份转换上更为灵活,即使是主体中学的学生,依然有10%左右的比例最后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上升通道依然存在。

l德国没有职业歧视

科举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高考本质上也是科举制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上大学,考公务员或者当白领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地位。

不管承认与否,我们这个社会确实等级分明,也存在着职业歧视。白领的社会地位高于蓝领早就是不争的事实了。3000元的白领和5000元的蓝领,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

但德国不同,德国没有职业歧视。个人的学习成绩,学历乃至于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的关联度并不是很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在对学历的追求,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多是按照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不像我们,在这方面过于功利。

l蓝领的收入不低,上升渠道通畅

德国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也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德国的蓝领收入并不低,甚至和同级别的白领极为接近。

德国对高级技术人才极为重视,对技术人才有一个非常规范的培训体系,也有非常健全的升迁机制,优质的技术人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发展。

而我们在这方面就相差太多了。虽然崇尚工匠精神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几乎落不到实处,技工人才的处境非常尴尬。

一方面缺乏科学的成体系的培训机制,个人成长依然建立在非常原始的师徒关系上,更重要的是缺乏成体系的考核评审机制,个人的努力很难得到回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l就业渠道极为稳定

德国和我们有所不同,虽然同为制造业大国,但德国的工业体系显然比我们更为发达,在尖端工业体系上也要强于我国。

这就造成了德国对各个层次的技工人才都有相当的需求。也就是技工人才的就业情况相当理想,绝大部分人只要努力,并不担心就业的问题。

我国不同,我国的制造业相对而言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低层次的加工模式需要大量的基础技工,对高层次的技工人才的吸纳量非常有限。

尤其是现在制造业相对萎靡,对技工的需求更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就业形势并不理想,且短期内看不到改变的趋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一些思考:

虽然同样是分流,但很明显,德国的学生是主动分流,分流后也并没有完全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技工人才无论是社会地位、收入还是上升空间都相当不错。

事实上,我国在70年代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当时只有最顶级的学生,那就是那些稳进省重点的学霸,才会直接考虑重点高中。

次一等的学生,优先考虑的是中专。这同样是主动分流,这些优秀的学生(仅比最顶级的学霸差一口气)主动选择中专,使得中专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大大提高。

在这批人中涌现出了无数的高级技工人才,无论是当时的社会地位还是薪资收入,他们和同时代的大学生相比并不逊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结论已经非常明显了。家长根本不是担心分流,而是担心被迫分流。担心中职的学习环境,担心中职的前途甚至今后的求生手段。

如果中职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职毕业也能有体面的工作,其收入也能有尊严地生活,分流又何妨?相当部分的学生和家长甚至会选择主动分流。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