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刘玉丰:“积福之说”不是无稽之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话语从我记事起就一直在听。那时生活在农村,照看我和同伴的都是太奶奶、奶奶以及相同年龄的农村老太太或者妇女。他们几乎全部都是文盲,但像这样类似的语句却出自她们之口,她们看不懂书,我想这样经典的语句应该是经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吧。

后来工作后朋友中有很多大学教授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和他们交谈过程中又听到过“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空花岂得兼求过,阳焰如何更觅鱼”这样的诗句。两个很极端的群体有如此相似的观点,说明“积福之说”不是无稽之谈,而是中国的全民信仰,是我们中华泱泱大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文化的传承,所以我坚信不疑。

虽然我不信前世来生,但我相信因果报应。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为人厚道,那朋友肯定会遍天下,做事处处受到朋友的照顾与支持,当然更容易事业有成,后半辈子自然能无忧无虑、安享晚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孝敬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教育有方,那么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习、敬业工作、事事顺利,后半辈子自然会享受天伦、颐养天年。

我认识一位在业务上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因为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对孩子有求必应,在90年代倾其所有让还在上中学孩子利用每个假期游览了二十多个省份和港澳台以及南亚等地。孩子见识太多了认为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于是整天在别人的羡慕中过着优越的生活,懒于读书、惰于思考、专心享受后来考技校还差很多。在职业中学混搭了几年后通过教授的关系在一些单位干过临时工,在外承包过工程还和一帮伙计做过互联网项目。但因知识匮乏更缺乏吃苦拼搏的精神,全部项目都不了了之,最终还负债累累。

前两天听说老人家病了,我前往看望时,老教授只有老伴在旁侍候着,问起孩子只剩下捶胸顿足、拍腿懊悔。在他睡着后,我和阿姨聊了起来,阿姨边抹着泪边回忆着那些年的事......。儿子小时候在玩耍过程中和别人打架了,叔叔直接带儿子找到对方家里理论了两小时。儿子因作业没有写完被老师用教棍打了屁股,叔叔直接找校长解决问题,最后迫使老师向没有任何创伤的儿子道歉了。儿子在第一次作做生意亏本了,叔叔一句“权当是锻炼,咱有关系、咱有钱、咱孩子聪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现在他躺在病床上儿子仅仅来看望过一次,且只呆了一小时左右。这位教授叔叔的家事是我亲眼所见,他这一辈子的经历让我更加坚信了前半辈积福后半辈有福之说。

同样我也相信老一辈积福下一辈有福的道理,我的爷爷就是这么样为儿孙一直在积福的老人。爷爷曾经担任过西安四十四中副校长,大荔中学副校长、大荔教育局体育专干等职务,在工作过程中一心忠于他热爱的体育教育事业,一心为学生为家长考虑。暑假是爷爷最繁忙的时刻,他不是在陪着学生、陪着家长去往各学校的体育特招办公室,就是在自己的办公室为家长们出谋划策。

有一位曾经获得省运动会第二名的姐姐因其他原因被体育特招部门刷下,当时我第一次见到爷爷气得一把将茶杯摔碎。后来经过爷爷带着近乎文盲的家长在那个暑假辗转省招生办、渭南市招生办多次交涉,最终迎来了那张改变命运的大学通知书。但是对于确实不符合条件的情况,爷爷绝对是一概拒之门外的,在90年代人均工资只有300元的时候,我亲眼见过爷爷把拿着一万元的家长推出门外,并第一次说了句脏话。就这样爷爷一年又一年把五百多名大荔县的体育特长生送进了高等院校,而爷爷在退休的前一年却因家境困难买不起大荔教育局分配给他的那价值三万元的单元房。但是爷爷的为人之道、敬业精神给子孙影响深远,也感化了所有接触过他的人。爷爷的四个孩子继承了爷爷兢兢业业,全部都在自己的岗位闯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孙辈也同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奋斗着,整个大家庭都在按照爷爷制定的家规“勤俭忠孝”生活着。

一个家庭其实是有自己特有文化的,家庭文化更是会一辈辈传承下来,也许没有总结整理成家风家规,但这种文化的好坏却一直在影响着后背们,我想这就是对“积福之说”最现实最真实的诠释吧。

作者简介:刘玉丰,陕西大荔县人,现就职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市分公司,文学爱好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