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

我们的教育责任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身体健康之基、良好习惯之基、综合能力之基和人生方向之基。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起担任清华附中校长;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同时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督学等社会职务。

1982年1月参加工作到今天,我已投身教育38年;2007年2月由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来到清华附中,我已担任校长13年。

回顾这13年的中学校长生涯,特别是翻翻案头那一本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历,看着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不由感叹怎一个“忙”字了得!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让清华附中在各方面不断超越、不断前进,成为清华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幸运的是,我们在一些教育难点上敢于改革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但是,我并不想过多地介绍清华附中的办学经验,讲述我们的具体做法,而是更愿意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观察者和亲历者,谈谈我眼中的教育、心中的教育和手中的教育。

关于人才培养

2007年年初,我来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也非常好奇:为什么会让一个大学教授到附中来担任校长?其实,我自己也感到有点意外。

既然组织决定了,作为党员、作为清华人,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对教育当然不陌生,但是我对中学教育真的比较陌生。我当时想,数学那么难都能学会,难道中学教育就学不会?

后来我才发现,中学教育真的比研究数学难。

接受这样一项工作,意味着每天要为百亩校园、为几百老师、为几千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安全负责,手机得24小时开机;意味着几乎要牺牲所有的周末甚至节假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数学,走下熟悉的清华讲台,放弃自己的全国名师梦;还意味着要面对近乎惨烈的应试教育竞争大潮,回应家长与社会的期望……这一切谈何容易!

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追求或多或少都会与他的教育经历有关。我也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验、教育思考和感悟往往决定着他的教育观念和追求。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不能只会念书,也要会琴棋书画,还有体育、唱歌、写剧本、表演,等等。我现在经常琢磨,为什么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能有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觉悟,而到了今天,我们的很多学校却把全面育人当成了一个口号?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从陕北延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村走出来的我,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车,走出黄土高坡,走进大学,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命运?

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好像都不尽然。我常常回想起我的父亲向人借书、在煤油灯下抄书的情景,是那些北京知青老师向我描绘的外面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岁月抹不去的鲜明印象,重要的不是他们教给了我多少知识,而是让我有了志向、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他们身上那种全面的素质、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了我,影响了我。

今天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我心目中,优秀的学生应该满怀报国之志,对于人生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大气、自由、宽厚,有社会责任感,有远大的抱负,而不应该对分数斤斤计较,只想着考上大学学哪个专业最舒适,毕业后干哪行最赚钱。

每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追求和教育行为都需要设计,需要选择。我想这种设计和选择,需要体现教育者的价值追求,需要基于学校的历史积淀、文化特色。

需要选择的首先是目标,其次是路径,然后才是达成路径和目标的做法。

一个人要登上一座山很容易,但是,要带一群人登上一座山就很不容易。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登那座山?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选那条路?有人会问你,为何要走那么快?还有人会问你,为什么选择步行,为什么不坐缆车?……

那座山,就是我们确定的培养目标——为领袖人才奠基;那条路,就是我们所选择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说的领袖人才就是在各行各业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卓有成就,并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人。用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中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物。

领袖人才就是具有领袖素质和才能的人,不能简单地把“领袖”和“领袖人才”等同起来。中学是人才奠基的阶段,为领袖人才奠基,要培育他们具有领袖人才那样的素质和修为:高远的理想、高尚的品格、出众的才能、超常的耐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我认为,不论培养何种人才,品德、志向最重要。一定要努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学阶段,同学中的领袖人物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很关键,同时他们的志向、品德、修养和能力对于未来能否成为领军人才也至关重要。

清华附中把“为领袖人才奠基”作为自己的教育使命,我们的教育责任就是为这些未来的时代精英们奠定身体健康之基、良好习惯之基、综合能力之基和人生方向之基。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举办了“学生领袖训练营”,促进优秀学生更加卓越,用优秀学生带动全校学生更加优秀;我们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奋斗目标,以确保未来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我们开发校外考察课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我们开展社会服务性学习,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清华附中学子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志愿者的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回报社会,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关于教学改革

我经常跟清华附中的教师讲,不能将自身的水平作为学生的追求目标、上限,甚至天花板。教师不能只是教得出色,更要引导学生学得出色。

如果全靠教师手把手地教,最多只能教出和教师一样的学生,不可能教出超越教师的学生,更难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的目标。

我们现在过于强调教师的水平了,大家往往用教师的学历、头衔来衡量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甚至办学水平。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优秀的学生、雄厚的师资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是一个良性循环,但是不能把顺序颠倒了,并不是只要有了优秀的教师,就能教出优秀的学生。

优秀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去钻研,钻研的程度可能比老师还要深,学得还要多,能力还要强。这是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当然,针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激发方式,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大道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让孩子认真投入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有效的。

教师要因材施教,点亮孩子心中的梦想,启动学生内心的发动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之后无需再去加力,让他自己运转就好。一个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只用一招应对所有的孩子,更不应该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在我看来,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但让一些孩子完全自学也是学不好的。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给予激励,要给予助力,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己,获得学习的成功、成长的经验和继续钻研的能力与动力。

只有解决好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才能改变学生的培养方式。

一所有追求的中学,应该具有适度超前的眼光,能做出引领性的探索。

比如,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等21世纪核心技能,清华附中开发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后来才有了STEM课程的概念);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清华附中学生的竞争力和领导才能,学校设计并实施了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责任感、创造力等能力素养的,具有清华附中特色的领导力课程

为解决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学校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为了对学校课程进行内容、形式上的合理补充,清华附中还形成了具有多元知识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并自主授课的学生自创课程

这样,学校就形成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为支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天赋各异、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吗?

关于办学

在中国,很多教育者包括家长都有名校情结,并对名校的办学经验趋之若鹜。名校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办学经验,有的可模仿可借鉴,有的则难以迁移应用。

毋庸讳言,清华附中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的知名学校。清华附中的探索,固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更多的还是大家可以借鉴的通用经验和普遍规律。

从我到清华附中后13年的发展历程中,我认识到,办好一所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

第一,社会的客观需求。学校只有满足社会需要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承认。学校只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机遇,这也是学校管理者战略思维能力的体现。

第二,学校的客观基础。学校的今天是昨天的继承,学校的明天是今天的发展。学校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改革的关系,充分挖掘、了解和继承学校过往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

第三,办学的客观条件。学校的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社会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学校规划的实现离不开这些客观基础,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

第四,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规律主要是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和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规律。一定要研究规律、掌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名校与一般学校不同,应做更多的事情。我觉得名校至少应该有三大责任:为未来人才奠基、引领教育改革创新和努力承担社会责任。

当然,办好一所中学不仅需要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计划,更要有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团队和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离开这些,校长将无能为力,无法作为。

来源:大夏书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