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舍得》剧情不断推进,几个家庭,以及几个孩子的命运走向,越来越清晰。子悠的爆发,在情理之中。欢欢的“不欢乐”,也合情合理。唯有米桃的结局,既让人唏嘘,也让人惋惜。
米桃一出场,手里拿得仿佛是王炸:智商140,小地方出生也拿满分,妥妥C位“出道”。人善良、懂事、努力、性格好,这样一个小姑娘,你仿佛能看到她无限美好的未来。
可在原著里,原本学习毫不费力的米桃,最后因忧郁导致学习障碍,不得不休学回老家,跟妈妈采茶。学霸米桃的人生,就以这样的方式,遗憾落幕。
由于欢欢的外婆生病,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护工,米桃妈妈主动提出帮忙。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米桃见识了另外一种人生:
原来,房子是可以宽大又敞亮的,零食包装是可以高大上档次的,布娃娃是有限量款的,玩具是可以摆满整面墙的。
这是米桃第一次去欢欢家时,看到的场面。虽然平时在校,能感受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但毕竟大家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校服,即便有耳闻,也不能造成真正的伤害。
可正是亲身经历了如此大的落差,米桃脆弱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在她的认知里,生活是要精打细算的。但当她看到,和欢欢玩一次游乐场就要七百八,而夏君山眉头都不皱一下时。那种震撼,既让她自卑,也让她感觉不公平:在同一个班级、坐同一趟车回家、吃同一桌饭菜的两个人,为什么她和欢欢的命运,竟然相差如此之大?
很显然,这种命运的不公,源于父母。欢欢的父母,是精英,是白领,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而自己的父母,只是一个没文化没学识,靠力气干活的底层农民。
所以,她才会在一次次的落差中,朝父母喊出:“为什么就我要懂事?为什么你们那么没用?”这声怒吼,既是她对父母的抱怨,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抱怨。
心理学家斯蒂芬.沃切尔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参与者分为2组:一组提供装有10块饼干的罐子,而另一组的罐子里只装有2块饼干。然后让两组人员分别给饼干打分。
接着,工作人员把之前提供10块饼干的那一组,换成了2块。而另一组依然提供2块饼干。
心理学家想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是觉得“得到再失去”的东西更宝贵,还是“从没拥有过”的东西更宝贵?
很显然,从参与者的反应来看,从10块饼干到只有2块的那一组,反应更加积极强烈。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稀缺原理”。而这种原理,应用到孩子身上,很容易就产生另一种心理----逆反心理。
《小舍得》最开始展现米桃一家时,虽然住在拥挤昏暗的小屋子里,一家人却有说有笑、团结友爱。米桃做作业之余,还能帮爸爸打打下手、帮妈妈洗洗碗筷。空闲时间,摸摸路边的流浪小猫。
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偶尔新买的一两条廉价连衣裙,都能让她心生富足。此刻的她,拥有父母的爱,老师同学的爱,生活幸福而知足。
沾妈妈的光,她共享了一段欢欢的生活,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灰姑娘。当她穿上欢欢的浅蓝色连衣裙,漂亮得像个白雪公主时,首先想到的是:
“可是这个颜色不耐脏怎么办?”
“可是大小正好,明年小了怎么办?”
当欢欢提出要将裙子送她时,那一刻,她明白了:即便穿上白雪公主的裙子,她也只不过是个接受施舍的灰姑娘。
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逆反心理的核心。得到再失去,会使我们比以前更想得到它,从而跟妨碍对着干。
懂事的米桃知道,这个既得利益,是不可能再拥有了。所以,她的逆反心理,从来没有像以前那样强烈过,她想跟这种妨碍对着干。而她的妨碍,无疑是父母。
这也就说得通,为什么米桃才去了欢欢家几天,就从懂事体贴的好孩子,变成了朝父母恶语相向的叛逆模样。
米桃在试穿了欢欢的蓝裙子后,便找借口不再去她家。如果这时候父母能注意到她心理的变化,理解她的情绪,再给予鼓励。也许她真能以此为契机,发愤图强,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可在饭桌上,妈妈发现她撒谎后,并没有耐心地追究原因,而是一味指责她不懂事、拿她和欢欢比较。米桃爸更是怒拍桌子大吼:“说话啊,跟个闷葫芦似的!”甚至要动手打人,吓得米桃嘴唇紧闭,更不敢吱声。
不是米桃不愿说,而是不敢说、不知怎么说。即便说了,父母也不一定能认真听。如果短暂几天“白雪公主”的生活,就是她走向悲剧的开端。那么,父母不懂得沟通,则是助力了她一把,将她往抑郁的方向,越推越远。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提到:如果我们可以创造一种家庭氛围,让孩子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感受和想法。那么,他们也就更愿意考虑大人的观点,体谅大人的难处,遵从我们的价值观。
当孩子愿意听、愿意说时,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很多亲子矛盾也都可以避免。逆反心理也能得以减轻。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父母自助书,由国际著名的亲子专家阿黛尔和伊莱恩著。这本书给出30多个技巧,从六大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帮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促进亲子交流。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只有大事。有时候,我们指责孩子不跟我们交流。其实是很多次,孩子开口时,我们容易:忽略他的感受、嘲笑他的想法、批评他的判断,提出不必要的建议,并且把大人的逻辑强加给他。
这样的沟通,只会让他们生出叛逆之心,与我们越来越生疏。
孩子的逆反能量,不是偶然的,而是贯穿童年、青少年时期多个经历和体验,并且狂躁有力。父母的回应里,藏着孩子一生的命运。我们唯有用正确的方式说、用恰当的方法听,孩子才愿敞开心扉,说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