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夏天,一个炎热的季节。
如果说夏天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那莫过于在家吹着空调,抱着西瓜,看着电视,如果这电视里的内容也能防暑降温就再好不过。
去年夏天,一部大火的网剧《隐秘的角落》就成功做到了让观众后背发凉,全片里没有一个正面死亡镜头,幽冥的气息却从始至终挥之不去。
网络上关于各种片段隐喻的讨论也层出不穷,尤其是那个看似大团圆实则诡异的结局,到现在也在被不断讨论着。
不过如果看这部剧只看到了惊悚、恐怖,那只能说你只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有人说比起悬疑剧,它更像是一部家庭教育剧,每一位主角身后的家庭都是畸形且残缺的。
尤其主角朱朝阳,他的原生家庭是唯一一个在剧中被完全展现出来的,也由此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庭环境来窥探一二:为什么一个人人称赞,被父母看作“骄傲”的少年,会一步步走上毁灭之路。
在外人看来,朱朝阳这个孩子堪称“完美”:听话、懂事、成绩好而且孝顺,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能汇聚这样的性格特点是非常难得的。
很明显朱朝阳母亲也这么认为,当然她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过于少年老成,她只是对有这样一个“乖”儿子而沾沾自喜。
朱朝阳的性格养成来自他原生家庭的破碎,不过这并非全部。母亲为了生活劳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纤细敏感的内心,但同时,她对朱朝阳也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并且和大多数中国式家长一样——成绩至上。
因为“唯成绩论”,所以朱朝阳在她眼中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他沉默内敛不似其他孩子活泼?那只是因为他乖罢了,恐怕在母亲眼里这是一件好事。
在这样的氛围下,朱朝阳如果想获得母亲的赞许,就只能通过好好学习这一条路。同样是为了获得家长的注意,有的孩子选择努力学习,有的孩子则自甘堕落,不得不说从这点上看朱朝阳还是选择了一条相对健康的路子。
只可惜母亲并没有接收到朱朝阳的“暗示”,也许当一个孩子优秀成了习惯,连他的家长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
家长会后,朱朝阳应该是期待的吧,期待母亲的一句夸奖,但他却什么都没等来,出了一句“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要管”。
另一方面,朱母对朱朝阳又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当朱朝阳排斥喝牛奶时逼着他将其喝下去。她是真的只是不想浪费吗?恐怕只是因为不愿意看到儿子忤逆自己吧。
同样,朱父也别想往外择,因为出轨而离婚,离婚后无底线偏袒新老婆和女儿。毫不客气地说,他在女儿死后怀疑朱朝阳的举动是压垮朱朝阳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些网友认为朱朝阳是被普普和严良“带坏的”,如此轻巧地又将父母的责任给摘出去了。
比起父母,严良和普普是愿意听朱朝阳说话的那个人,是可以理解他的那个人,他们不会像父母那样,表面上说为了朱朝阳好,但却一直做着伤他心的事。
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爱与尊重时,他就会将目标转移到外界身上去。
我并不认为朱朝阳的不幸来源于“父母离婚”——毕竟父母双全却依然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意的孩子也大有人在。
比起形式上的圆满,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离婚本身并没有给朱朝阳带来多大的毁灭性打击,反而是父母对他的不理解、不尊重,最终将他推上了绝路。
母亲虽然口口声声说爱他,为了他几乎付出了一切,但这种带着控制欲的爱却让朱朝阳窒息;父亲说是还将他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但漠然的态度和怀疑的举动却狠狠伤了他的心。
他们对朱朝阳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只知道朱朝阳外表乖顺、成绩优秀,觉得这样就万事大吉。
当班主任对朱母说朱朝阳在班上很孤僻,没什么朋友时,她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都“自以为”自己很爱孩子,却从来没有聆听过孩子的需求,只不过是通过孩子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觉得孩子的优秀是给自己“长脸”,将自身的欲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剧中的朱朝阳,最终在一系列打击之后说出了:“你们只在乎你们自己”这样的话,但也有很多的孩子,至死都在反思自己,对父母说着“对不起,让他们失望了”,这难道不可笑吗?
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爱里,最怕的就是“我是为你好”的自我感动。朱朝阳的父母如此、《小欢喜》中英子妈妈如此、还有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的父母也是如此。
这不是爱,是以爱为名的自私,父母对孩子的“好”不应该被挂在嘴边,不顾孩子意愿,只顾着感动自己,而是该由孩子自己慢慢体会。
当他真正懂得的时候,这句话才会发挥作用,否则,一切不过只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