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oya
为孩子打造全透明的书房,无死角监督孩子学习;花费半个月的工资买一瓶高价红酒,只为让大神老师收下孩子,让孩子在饭桌上表演背圆周率……
近日,电视剧《小舍得》中所呈现的“控制型中国式父母范式”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
剧中田雨岚是典型的“鸡娃”妈,从儿子子悠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奥数、英语、逻辑写作。早早开始规划子悠的小升初择校路,为了能上最好的初中,一直在冲奥数金牌班、拿奖杯,以期能在孩子的简历上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大家眼里的学霸子悠,虽然品学兼优,但是在他的心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在组织的一场演讲中子悠说到:“妈妈爱的不是我,妈妈爱的是考满分的我”。
一刻不停的鸡娃式家长和看似优秀但最终抑郁的三好孩子,让观众对于孩子的教育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算优秀?我们要怎样培养孩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两年因一份完美简历刷爆朋友圈的牛娃。这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牛娃”不仅五岁开始阅读深见春夫的大作,英文独本更是超过了1000本,让不少大朋友都瞠目结舌。
各项才艺更是不落下,从小开始做小主持人、四岁半开始学街舞、两岁开始学习涂鸦,拥有作品150幅……
这份简历一出,让无数家长称赞不已,从此“比人家的孩子”又多了一份教科书式范本。
不可否认,这一代的孩子享受着比父辈们更优质的学习资源,父母们创造出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只为让孩子借助他们的肩膀更上一层楼。但是,成为掌上明珠的他们,同时也逃不脱这个集体焦虑的囚笼。多少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进所谓的大神辅导班,从语文老师家中接出孩子,就连忙塞进数学老师家里。只要涉及到教育支出,就算咬咬牙,父母们也要大笔一挥:“这钱,花!“
因为少上一节辅导课就担心孩子掌握不好一节知识点,考不好一场期末考试,去不了重点班,上不了好高中,好大学……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这正如我们每天都会听到或提及的一个词——“内卷” 到底何为内卷,就像电影院坐满了人,第二排看不太清屏幕,选择了站起来,而这挡住了第三排,第三排又看不到,所以也站了起来,以此类推,每一排为了看到屏幕而站了起来,而且越站越高。
这种会传染的焦虑和比较,逐渐让集体陷入怪圈。也让家长和孩子失去了最重要的平和心。父母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全部塞给孩子,甚至将孩子推至根本无法承受的高压之下,盲目的认为只要比别人上的课更多,吃得苦中苦就可以将孩子培养成精英。
孩子每天都在被比较,与同学比,与学生时代的父母比,与父母臆想中的“学霸神童”比,习惯性攀比,似乎是中国父母的闲时聚会的谈资。一旦父母发现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没有尽如人意,被失望、焦虑裹挟的父母只会变本加厉地加强教育,却忽略了孩子们在这个年龄该有的特性和自我的个性。
孩子的成绩也许只是一时的成绩,但关注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发现孩子的才能,却是家长能够塑造孩子一生的重要起点。在希望孩子优秀的同时,作为家长是否也应该调整自身心态,放下手中紧攥的发条,鼓励孩子,让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