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古今,人们对知识的渴望都不曾断绝。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了知识的传承而不断奔走,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在清代的仪征,同样是有着热爱知识的读书人,他们呕心沥血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属于了他们的乐仪书院。
一、乐仪书院之由来
清代读书人无一不期盼着有一日能够金榜题名,然而清代所设立的县学有名额限制,常常无法容纳过多学子同时读书,如此书院便应运而生。书院与县学一样,能够为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与县学有所不同的是,书院是民办性质的机构,并不由官府全权负责,大多由各地的商人为其提供办学资金。清代的仪征县顺应时事,也兴办了一座乐仪书院。
乐仪书院的诞生源自一位名叫卫晞骏的清代官员,这位官员对乐仪书院可谓是影响深远。卫晞骏自小便是个对文学极有见解的人,年仅七岁就为家乡的戏台撰联:庄列东西,郭田井亩八家地。谷分上下,柳翠杨青三月天。尽显卫晞骏的聪慧。
饱读诗书的卫晞骏自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乾隆三十三年时由卫晞骏主办兴建了这所乐仪书院。书院之名取自《诗经·小雅·菁莪》中的“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命名为乐仪书院。从书院之名中便可以见得创建者们对于书院学子的厚望。
卫晞骏筹备乐仪书院的建立前后耗费了三年的时间,四处筹集创建书院的经费,最终得到了当地盐政以及淮南监掣同治署的支持。由盐商为乐仪书院提供办学资金,官府再给予补助。
盐商张东冈、监生曾邵元等皆为乐仪书院捐赠过经费,且不计回报。初建之时虽只有六十余名学子在此求学,但久而久之各地学子皆慕名而来。乐仪书院在民间与官府的共同支持之下,收纳着越来越多的学子,为他们的仕途之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二、为何乐仪书院能在仪征兴起
1、招生规模较大
清代想要考取功名进入官场者甚众,然而官府所建县学名额有限,许多适龄的读书人无法进入县学继续深造。乐仪书院作为民办书院就给这些无处读书的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这是乐仪书院在当时能够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它解决了官学因名额、位置不足的问题,让更多学子有书可读。尤其是对于准备参加院试的童生,以及已经成为了秀才准备开始乡试的诸生来说,正是需要孜孜不倦的读书之时,乐仪书院的存在正为他们解决了无法进入官学读书的麻烦。
正因招收的学生名额较多,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乐仪书院自创办以后,所招收的学子人数骤增。嘉庆十一年时乐仪书院招收在校生由最初的六十余人增至八十八人。《仪征县志》载:“道光二年,增生员随课五十名,童生随课二十名,共生员正、附课各四十名,随课八十名;童生正、附课各二十名,随课四十名,遂为定额。”
生员随课生从过去的三十人增设到八十人,童生随课生从二十人增设到四十人,在校生更是高达二百四十人。然而同时期的县学也只仅仅招收八十人而已,乐仪书院的人数是县学的三倍之多。
2、优秀的师资力量
除却招生人数多之外,乐仪书院还同时具备了优秀的教师资源。乐仪书院初建之时,卫晞骏便邀请了他的老师沈廷芳来作为乐仪书院的主讲。沈廷芳精通古文,著有诗文集《隐拙斋诗集》、《鉴古录》、《十三经注疏正字》、《续经义考》等著作。由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来授课,各地的学生自然是络绎不绝地进入乐仪书院读书。
乐仪书院不仅有沈廷芳这样的大家坐镇,还有担任两淮盐政的曾燠、湖广总督林则徐等人为其保驾护航。在道光三年,乐仪书院重新翻修过后扩大了规模,林则徐又邀请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沈岐来担任乐仪书院山长,负责教授学生们的课程。
有如此多的文人雅士和各界要员在此,学子们何愁书院的教学质量,又何愁无书可读呢。因而乐仪书院从规模到师资的诸多优势都是使其能够在那个时期的仪征兴盛的重要原因。
三、书院中资金的合理利用
乐仪书院在不断扩大自身规模之外还制定了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仪征县志》中记载:“生、童、正、附课各三十名,每月膏火,生员正课二两,附课八钱;童生正课一两六钱,附课五钱。奖赏惟给前三名。”嘉庆六年后又改为“每月膏火,生、童正课各二两,附课各一两。其奖赏生、童,一名,四钱;二名至十名,各二钱。”
这种奖励政策不仅能使各界人士捐赠的资金物尽其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
每逢乡试时,乐仪书院还会为即将赶考的学生每人发放考费六两。其余各项开支亦有精确的政策规定,如“课饭六人一桌,每桌四钱,约三十桌,每课十二两;每年二十课,共银二百四十两。”等规章制度。
每年光是在学生身上的花费就有数千两。但乐仪书院从不吝啬于对优秀学子的奖励。即使每年都有数千两的开支需要解决,但为乐仪书院提供资金支持的盐商们仍旧愿意为书院捐赠经费。
为缓解盐商们的压力,淮南监掣同治署每年会向乐仪书院发放五百两的款项用以书院支出。乐仪书院在双重支撑下得以建设越来越大的规模。
盐商们和官府对乐仪书院的慷慨相助都是他们对教育有识之士的热切期盼。从卫晞骏创办乐仪书院之初,便秉承着为国培养栋梁的信念,集结了沈廷芳、林则徐这般的爱国志士们共同打造出乐仪书院这样一座具有时代价值的求学之所。
四、结语
乐仪书院的出现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读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都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乐仪书院能够建立并很快的兴盛是大势所趋,修建书院也是人们对于读书迫切渴望的必然之举。参考文献:
1、《仪征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