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田雨岚贴C罗我哭了:对比36还没被妈妈接纳的我,子悠真幸运

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在儿子颜子悠出现精神问题后,幡然悔悟:

子悠是我生的,无论优不优秀,他都是我儿子,我都爱他。

然后,她将自己最看重的各种奖杯撤掉,换上儿子的踢球照。

还在颜子悠书桌前贴了一张C罗的海报。

看到这儿,我哭了——想到一个词:接纳。

接纳孩子的爱好,接纳他的不优秀。

爱他,只因他是你的孩子。

子悠好幸运。

我也想被我妈接纳,可如今我都36了,我妈,还在努力让我成为她理想中的孩子。

01

我很理想,

但可以更理想

从小我就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没有叛逆,要求很少。

学习上我妈更是从来不用操心,还经常被带大红花。

但自打我记事起,我妈总对我不满意,挂在她嘴边的,永远是一个条件复句:

你要是…就好了。

你要是像某某一些,就好了。

你要是更开朗一些,就好了。

你要是换个好工作,就好了。

你要是打扮时髦些,就好了。

……

为了让她高兴,我努力尝试,哪怕根本不喜欢。

有的我真做不到,有的我做到了,可紧接着,她的要求又变了。

于是,我总不能使她满意。

所以,结婚后,我很少回家。

因为,面对她我很焦虑。

我会怀疑自己:这么大了,还让老娘不开心,我活得也太失败了……

我不想面对内心的焦灼。

02

不想面对

不意味找不上你

我好像总停不下来。

印象中我总在忙碌,从来不曾闲适地坐在沙发上追一追剧。

也从不曾好好逛一逛公园。

我总在看书,总在思考工作,总在学习……

外人都说我勤奋,其实,我不敢停。

一停,我就自责,怪自己不向“更好”迈进,怪自己没有追求。

我妈,内化成了我脑中的小人,多年后,仍以这种方式“鞭策”着我。

小的时候,她说都是为我好。

长大了,我感谢她吗?

感谢。

感谢她生我养我给我爱,但我不感谢她对我的要求——我很疲惫,我感受不到生活,我深深地自卑——无论别人觉得我多好,深层,我都觉得自己不配:

我不配停下来享受生活,因为我不是富翁;

我不配拥有好工作,因为我不够格能力还不行;

我不配与某人做朋友,因为我不够外向不会表达;

我不配美丽这个词,因为我穿得不够时髦……

于是,如今面对生活鸡毛,脑海总有一个声音说:

等你够……你就……

我也给自己编了一个条件复句,一边提醒自己永远在路上,一边继续自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我只是想被接纳

怎么就那么难呢

我妈当然爱我,我当然知道她想让我更有出息。

她把自己理想中的孩子放在我面前,让我去追赶。

我不是不愿追赶,我只是想让原本的自己被看见、被承认。

你放一个理想的孩子在那里,对本来的这个我,不就是一种否定态度吗?

你的否定让我不安,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存在。

可我又确实真切存在——有自己的欲望、欢喜、品性,如果这些都不被最爱的妈妈承认,你跟我说爱我,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小舍得》里,南俪总拿米桃刺激欢欢,欢欢感觉妈妈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个学习好的小孩。

当你给孩子这样的假象后,她不会不爱你,她只会开始不爱自己,她还会深深自卑,不断否定自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人,本质上都追寻存在感,希望被看见。

人同时也追求更好,希望自己、孩子、伴侣,越来越好。

于是,我们会放一个理想形象在别人身上来代替他本人;

另一边我们也在极力反抗着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形象”,渴望真实的自我被肯定。

就这样,你期望我理想,我隐隐反对这种“理想化”,最好的情况是我们逐渐疏离。

最坏的,我被逼疯,做出极端之事。

大部分孩子,处在最好和极端之间。

而《小舍得》中,颜子悠在边缘,被拉回了,他相较于其他孩子,是幸运的。

因为,大多数家长,放不下执念。

他们太爱孩子,太想为孩子负责了。

他们不相信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后他们会有出息,他们不敢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要走大多数人走的路

但你不能逼着走

《小舍得》第33集,颜子悠跟田雨岚闹脾气,摔掉自己培养多时的黏菌后,田雨岚伤心地来到大街上,偶遇南俪。

两个妈妈谈心。

田雨岚说,不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对不对。

南俪说,选大多数人都走的路,正确几率大,我们赌不起他们的一辈子,咬碎牙也要坚持下去。

事实上,这也是多数家长的心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的确,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这条路——考好大学,有好工作——将来过好的几率更大。

但前提是,这条路是孩子自己选的,不是被逼着走的。

否则孩子的认知协调会出问题,最终在自我控制上偏航。

举个例子,比如学数学这件事。

如果一个孩子不想学数学,听到数学学不好,考不上好大学这样的说辞他就会很不爽。

因为他的想法和外界的说法是矛盾的。

为了维护内心的和谐,现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自己的认知,好好学数学;

一种是找更多外部理由,比如学不好数学也能当首富,当名人等,来支持自己不学数学。

请注意:

外部理由太充分,那孩子的内在认知就不会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例如,他不学数学这件事,如果家长逼着他学了,他就会很矛盾。

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他会找平衡——要么加强外部原因,要么改变自身认知。

加强外部原因:

都是我爸妈逼的——背后隐藏的意思是我根本不想学——外部理由太充分,内在认知不改变。

改变自身认知:

爸妈逼得不紧,外部原因较弱,不足以平衡他的矛盾心理,为了平衡他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喜欢学数学——外部理由不充分,内在认知改变。

所以,逼太紧反而不利于自我驱动的形成,更不利于孩子有个健全的人格。

总用理想孩子的形象来要求他,他反而觉得这是我妈逼我成长为这样的,不是我自己真正想要的。

而当你接纳了他本来的样子,他自己选择了这条成功几率最大的路,他会觉得这就是我的本来意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他真的会选吗?

我相信会的。

人天生向上,且希望跟大部分人同步,孩子们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去感受自己的生命。

若然最终不选,不去考大学,也请相信:

被接纳的生命,会蓬勃地行走于世间。

最后,

愿你接纳自己的孩子,让他的生命被看见;

愿真实的你被人接纳,让世界回应你以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本文结束,谢谢阅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