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舍得》里,有现实基础的焦虑
《小舍得》里3个孩子的教育经历,反映的是3种家庭背后的焦虑。米桃代表的是普通家庭,子悠和欢欢代表的是中产家庭。
米桃出身农村,父母努力工作让米桃在城里上学,全家挤在简陋的房子里,日子虽清苦也快乐。米桃是学霸,她的学霸身份,让她近距离接触了中产家庭的子悠和欢欢,她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子悠和欢欢,因为父母的不同经历,接受着不同的教育。
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个心比天高的女人。她的童年很苦,在妈妈改嫁后才开始过上好日子。田雨岚对突如其来的好日子,充满不确定感。
即使她嫁入“豪门”,她也不想完全把自己的生活依托在婆家身上,她争强好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田雨岚把自己的期望也寄托在儿子子悠身上。在整部《小舍得》里,田雨岚是最激进的妈妈。
欢欢的妈妈南俪,是田雨岚异父异母的姐姐。南俪的爸爸,娶了田雨岚的妈。南俪是在标准的中产家庭长大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离异,但南俪的生活品质没受到什么影响。
欢欢从小无忧无虑地长大,父母对她的期望曾经是快乐就好。但很快,这一切就变了。
南俪的转变让人猝不及防,却也在情理之中。异父异母的妹妹田雨岚,处处炫耀子悠的优秀,小升初的逼近,南俪事业的失利,她一次次遭受打击,迫在眉睫的成绩,似乎比快乐重要多了。南俪也开始鸡娃。
很多人说,《小舍得》夸大了教育焦虑,传播的是不好的教育理念。连田雨岚的扮演者蒋欣,都觉得田雨岚不正常。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坐在屏幕前的我们,看剧中人自然可以清晰地评判,田雨岚用力过猛,南俪的转变太突然。
我们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一句,这么逼孩子做什么?孩子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啊。
可是,当我们成了局中人,我们又会变得用心良苦:我现在做的,都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快乐。
02 鸡娃还是不鸡娃,这是个问题
某而思的创新班,是各路学霸的集中地。据说只埋头学习,没有天赋的人,是进不去的。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的娃,都在上某而思,但大多是勤思或敏学,只有2个例外。
一个是我高中同学家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上某而思,数学成绩特别好,被某而思选送参加过数学竞赛,还拿过奖,是我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的竞赛获奖娃。
还有一个是中班的娃。你没看错,是幼儿园中班。这个娃是我大学同学家的。我这个大学同学是个学霸,从竞争激烈的山东考出来的,因为高考志愿滑档,第一志愿没录取,沦落到我们学校。4年后考研上了清华,在我们看来是实现了质的飞跃。
她是我朋友圈里为数不多的鸡娃妈妈。孩子还在中班就去某而思了。测评完一通吐槽,老师说孩子专注力差,老师读题他画画,不好好做题老走神。
第一次测评,各项都是A,她觉得孩子问题重重,当机立断要鸡娃。每天带孩子上课做作业,她说累得很,孩子不配合,做不好。
此后又测评过2次,终于在第3次测评,达到了创新班的标准,她总算松了一口气,然后是更努力的鸡娃。
我不知道四五岁的孩子做作业什么状态,但我可以想象出来,握笔姿势不对,手指力量控制不好,读不懂题,走神,神游,磨蹭……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当孩子有学习意愿的时候,他自然会学习,而企图加快正常发展过程的做法只会在无意中破坏认知能力的发展。
03 教育方式的对错,多年后才能有结果
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路选得对不对,要在很多年后才能看出结果。
我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我现在觉得,中班大班开始正式上语数外的课有点早,学前培养好习惯,适当投喂点知识,上小学后课堂上认真学学听听也够了。
我这个观点,曾经被高年级的家长朋友抨击。他们用经验之谈告诉我,班里的同学都在上补习班,你不上就是不行。要学就趁早,学得晚了就去不了好班。
还会有还会有更高阶的家长说,万变不离其宗,基础打好了,才能谈拓展。
每个家长对学习,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说法,虽然很难统一,这也算一件好事,至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上心的。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教育理念,依据的是自然是别人家孩子的具体情况衍生出来的。
有的孩子,光课堂上的知识就吸收不好,再送到校外补习班拓展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学校教育就像大锅饭,有的孩子吃不饱,有的孩子吃不完,老师再因材施教,也很难让每个孩子都发挥到极致。
根据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具体情况,家庭教育适当补足,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对基础不好的欢欢,查漏补缺巩固基础是重点,对学霸型的米桃和子悠,拓展深入才是正途。
学习知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分数很重要,但孩子自身的健康快乐和良性发展更重要。
就像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的,“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