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研三学生自杀:别让空心病蚕食那些“好孩子”的生命

01

人们的生活看起来越来越好了,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心理压力和精神问题也越来越多。

每年抑郁、自杀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的数量,一直在呈现上升的迹象。

2020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研三学生在微博上留下2000多字的遗书后在实验室自杀。

在同学眼中,他不仅学习勤奋努力,而且幽默善良,人缘很好。

但遗书中却透露着他内心满满的迷茫、焦虑、无助与无奈:现实中的不如意一件又一件,仿佛外部世界都在与自己过不去。

迷茫的他,总处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为了逃避找工作,他去考了研究生。读研后,他又因贸易战担心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读研三年来,老师问题、实验设备问题,疫情、论文问题,担心延期毕业等,诸多不如意让他从焦虑到绝望。

照理说,985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少点。但是,对于内心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他,考研就成了逃避选择职业方向的一个途径。

他很难活在当下,每当遇到困惑时,他习惯选择逃避。面对可能的“延毕”,他不知所措,陷入了迷茫、自责与绝望中。

看得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甚至苛刻,也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人设。遇上挫折后,他骂自己“笨、懒、废物”,为了避免自己即将成为组里第一个延毕的学生而选择了自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是最彻底的逃避。

为什么总是逃避?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能做什么。

02

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

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期望他们长大后过上更加有希望和有尊严的好生活。

可还没等到长大成人,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却已经开始放弃了人生。

学业重要吗?重要。但学业不是人生的全部。

如果过于片面看重学业与学习成绩,让孩子沦为学习的工具,却缺乏自己的核心精神支柱与自我意义感,将是孩子人生中的一种巨大灾难与悲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我见过很多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孩子,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他们并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徐博士把这种状态称为“空心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空心病的孩子: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空心病,是一种看起来像是抑郁症,但又比抑郁症更难以觉察和治疗的心理问题。空心病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药物和生物治疗对他们都没有什么效果。

那些“空心病”的孩子,除了抑郁症状外,还有以下特点:

一、他们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是虚幻的。

二、他们的人际关系是通常良好的。但是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因此常常会活得疲惫不堪。

三、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像行尸走肉,还不如早点结束。”有人从初中起就开始尝试过自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他们很多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苛求自己。

一位学生这样说: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些学生里,有许多人不仅学习成绩好,情商高,各项能力也都不错,与同学关系良好。

但他们内心迷茫、困惑,常常活在莫名的空虚、焦虑与恐惧感中。因为缺乏核心价值观和意义感,常常找不到自己,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低,遇事容易悲观绝望,放弃生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4

急功近利的教育,正在毁掉孩子的人生。

教育的主体是什么?是人,是受教育者,是孩子。

离开了人本身,失去了人的自我价值和意义感,那些分数、金钱、别人的看法以及面子等东西就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当成孩子竞争的一个途径,甚至当成父母的面子或老师评比的一个目标,那么,我们就会忽略受教育者本人,忽略孩子内在的隐性的但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与成长,而去片面追求那些我们所想要看到的、那些显性的即时效果。

于是我们的教育就陷入了一种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怪圈中,我们和孩子反而沦为了功利的工具,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陷在那些短暂的、显性的外在东西困扰中。

当他们遇到不如意时,无法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也很难寻求亲人朋友的支持帮助来渡过难关。甚至,他们在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已经因为焦虑而先陷入了绝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我们需要问问自己:

是不是常常把外在的东西置于人之上,却忽略了人本身?

我们有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如何尊重自己的人生,如何用心对待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只为了挣钱?

如何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与内在情感需求,用心地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分数?

当父母和老师能够让孩子看到一个人怎样尊重自己的人生,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当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分数、金钱等那些外在的东西凌驾于自己之上,孩子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感才会得以呈现,生命力才会因此而蓬勃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