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电视剧《小舍得》海报
热播电视剧《小舍得》引发的关注是一波接着一波。
乖巧懂事的颜子悠已经崩溃,丧偶式育儿的“鸡娃”家长田雨岚仍旧歇斯底里,提倡素质教育的南俪急转向,“鸡娃”“更胜一筹”……小升初择校的艰难写照,无一不折射出深深的教育焦虑。
只是,想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怎么就这么难?
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
怎么就这么难?
来源 | 译林出版社(ID:yilinpress)
以爱为名的捆绑
颜子悠从一年级就开始上各种课:英语、数学、作文、文言文……
随着小升初压力的增加,甚至仅数学一门就被安排了5个奥数班,连唯一的爱好踢足球也被妈妈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禁止。
《小舍得》剧照
在累计咨询超过2000小时的心理咨询师周慕姿的职业生涯中,就接触过大量被这样的父母逼到窒息的案例。田雨岚式的父母,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勒索者,他们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例如罪恶感、恐惧感……
为了减少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子悠们可能会顺服对方的要求,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与能力;最终,他们的“自我”在这过程中消耗殆尽。
“情绪勒索”这个概念虽然来自西方心理学界,但中国文化中对孝顺的重视,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这种现象在“中国式亲密关系”里更为频繁,频繁到习以为常,而且,往往对它们的反抗也更加困难。
《小舍得》剧照
子悠的妈妈田雨岚非常强势,在外是职场强人,在家中是超人妈妈,家中大小事务由她一力包揽,而她的丈夫不是在电脑旁“团战”,就是躺在沙发上手握Switch,在家务与孩子的教育方面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
子悠被灌输了一种思维模式:我自己的感觉不重要,而他们(勒索者)的感觉才是更重要的。只有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我才“足够好”,才能被他们肯定。如果我不顺从,那么他们就会夺走对我重要的东西,比如他最爱的小动物和踢足球。
无论筹码是什么,勒索者其实一直都在向被勒索者传达一个讯息:“你有责任让我觉得你变得更好了。”
《小舍得》剧照
而这个“更好”的标准,则是由勒索者制定的。为了“赎回”安全感,被勒索者只有乖乖照办。令人窒息的母亲,无法依靠的父亲,缥缈无形的标准,最终压垮了子悠的心理防线,崩溃一触即发。
田雨岚:受伤的内在小孩
田雨岚这个人物没有一集不被观众痛骂又同情的,争强好胜,偏执,爱猜疑,出了事都是别人的错,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对孩子要求严苛,又把一切奉献给了孩子,令人又恨又叹,唏嘘不已。译林君认为,蒋欣的表演一点也不夸张,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父母。
田雨岚对子悠的情绪勒索行为,来源于童年的困苦造成的内心大量的焦虑和不安,来源于她曾经受到的“亏待”。她的心里装着一个易怒且易受伤的孩子,当她长大之后,这个孩子会随时跳出来,影响她成年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内在小孩疗法国际代表人物约翰·布雷萧用contaminate一词来描述受伤的内在小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
C(Co-Dependence):共依存
O(Offender Behaviors):侵犯行为
N(Narcissitic Disorders):自恋症
T(Trust Issues):信任问题
A(Acting Out /Acting In Behaviors):外在现实或内在现实行为
M(Magical Beliefs):不切实际的幻想
I(Intimacy Dysfunctions):亲密关系障碍
N(Nondisciplined Behaviors):缺乏管教的行为
A(Addictive/Compulsice Behaviors):瘾癖行为或强迫症行为
T(Thought Distortions):思想畸形
E(Emptiness ):空虚(冷漠、抑郁)
在布雷萧提出的这9个词中,田雨岚主要受到两个极端方面的影响:共依存和思想畸形。布雷萧在《别永远伤在童年》中写道,在不正常的家庭系统中,共依存会被强化。
田雨岚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长期处于为生存而奔波挣扎的高压环境,对自己的内在情绪感到生疏和麻木,而是依靠外在的事务来塑造身份意识,“鸡娃”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需求。
《小舍得》剧照
伟大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把小孩称为“认知怪客”,因为小孩喜欢把事情绝对化,表现为“全都是或全都不是”的极端判断。在成长过程中,当孩子的依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成年以后的他就会受到内在小孩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因此,当南俪为子悠出头时,田雨岚不仅不感激,反而认为自己被“当枪使”;自己的母亲没有受到继父的公正的待遇,就迁怒于继姐妹,害得南俪无法升职。
从这些涵盖人类的心灵枷锁,可以看出,受伤的内在小孩会不断在成年生活中造成严重的麻烦。
内在的小孩生活在折磨之中,要么默默忍受痛苦,要么大发雷霆,要么向外实现、向内实现,用他所知的唯一方式来投射、表达自己。
清理童年的创伤,寻回那个孩子,是田雨岚缓和亲子关系、回归心灵之旅的第一段路程。
什么样的学校才值得上?
翰林中学是剧中矛盾所指向,家长为之疯,为之狂。虽然剧中把故事的发生地虚构为江海市,有心对照的话,不难发现每一座大型城市都存在类似的一所翰林中学。
风帆、翰林、雅德三所学校,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所学校最终能培养出人才呢?来看看现实中培养出代代优秀人才的学校吧。
樊锦诗的母校:新沪中学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毕生致力于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永久利用。她的母校是新沪中学。
新中国成立前,新沪中学可能是上海最大的私立中学,旧校址在溧阳路1177号,近四平路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沪中学以师资力量强大而著称,提倡文理交融,注重人文教育。第一任校长是爱国教育家黄树滋,民国元老励乃骥也曾在此任教。励乃骥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1950年代,励先生曾在新沪中学担任数理教师。他对考古和文物鉴定有精深的研究。
新沪中学同学合影,第一排右二为樊锦诗
樊锦诗在《我心归处是敦煌(青少版)》中,深情地写下了自己记忆中的诸位新沪中学的老师: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葛德玲先生。葛先生为人谦和,儒雅博学,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她学的是英国文学,在武汉大学上学时还听过朱光潜先生的课。
记得教我们英语的是郑保定先生,他年轻时受到“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滴血”的感召,投笔从戎,奔赴滇缅战场。他英文好,曾经给陈纳德将军当过翻译。
讲历史的屈南松先生给我们讲关于敦煌的课文。课文写得好,屈先生讲得生动。中学时的敦煌课,影响了我的一生。
……
丘成桐的母校:培正中学
丘成桐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攻克了多个数学难题,并获得菲尔兹奖等多个世界级的数学大奖。
他在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中这样回忆自己的中学:
比我早十届的毕业生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学校约有七位校友,包括在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萧荫堂,我哈佛的同事,知名数学家,也是培正出色的校友。我的同班同学郑绍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系主任。
由此可见培正的实力,我入读后也脱胎换骨了。
在培正的头一年,我比以前努力多了,但从老师的报告来看还是不够。表现最差的两科是音乐和体育。在课堂上我唱得很差,永远荒腔走板。
头一年的数学课并未引起我的兴趣,可能是因为毫无挑战性。老师易少华只有二十岁,对我们来说,像一个大姐姐多于老师。
到了初二,我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老师梁君伟非常棒,他教授欧氏几何,由五条简单的公设出发,竟然能走得那么远,证明了那么多条定理,令我惊奇得说不出话来。
能够入读培正这样一流的学校可说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