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六月
当一个孩子热爱上一个东西,会怎样?
前不久,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脸书上转发了一条中国大学生采访美国苹果公司CEO的B站视频。
他称赞这个22岁的视频博主为开放包容的世界而做出了努力,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
在这次的视频里,22岁还未大学毕业的科技博主何同学用流利的外语和苹果ceo蒂姆·库克交谈聊起了众多充满人文关怀的话题:
老年人使用手机的体验。
中国带给苹果的设计灵感。
年轻人如何找到热爱的工作。
18分钟的对话,充满思考和前瞻性,他被上千万人关注。
作为一名热爱数码和科技的男孩,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被人熟知。
在2019年,还在读大二的他,自己策划、写稿、拍摄、剪辑的作品《5G有多快》视频,一战成名。
视频播放量超过6000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转发。
他不仅受邀录制撒贝宁主持的 《开讲啦》。
而且,还和小米创始人雷军、微软副总裁Surface之父Panos Panay等业界大咖进行过对话。
他是5G、科技UP主顶流,也是宝藏男孩,在全网有着近千万的粉丝。
因为这耀眼的才华,OPPO副总裁沈义人甚至直接在微博评论区直接向何同学发出“灵魂三问”:
“同学,大几了?
找工作么?
要不要来我们这?”
还未毕业,却已经有了众多关注度。
他的未来,无可限量。
而我们看到的牛逼背后,其实是一个由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的成长故事。
当一个孩子热爱上一个东西
可以多么强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那些很优秀的孩子,往往做的都是自己本就很热爱的事情。
那些很牛逼的成功人士,往往都是在自己最有兴趣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何同学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数码科技爱好者。
大学学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放弃了早九晚五的生活,决定做一个数码测评博主。
最初,他的每个视频评论和点赞寥寥无几。
但他没有停止过探索。
在熬夜做视频的日子里,只有一只叫椰子的猫陪着他。
对于这件事情,他有多狂热呢?
为了追求拍摄中酷炫的效果,他把房间刷成纯黑色的,房间里堆满了拍摄器材和道具。
在做视频的一年里,他点了217次麦当劳,其中有30多次是在凌晨之后。
因为长期剪视频,有一天他突然得了突聋症。
左耳耳鸣、听力突然下降,好在后来治好了。
因为要忙着拍摄、剪辑,他买了6条一样的裤子节省穿搭时间……
因为测评视频需要众多器材,于是他从二手市场淘来众多老产品,拍摄完再转卖。
也会找朋友、同学借设备。
即便被人说“抠抠搜搜”,也没关系。
为了完成一期苹果产品测评视频,他四处借苹果的产品。
终于凑齐20多个苹果产品,做了一期质量极高的视频。
为了提高视频质感和深度,他把一个镜头反复拍3天。
“我和600w粉丝ID合了个影”
“从整理房间中找到了平静”
“来自1984年苹果的微笑”
为了磕出新奇的主题,他不断构思脚本和拍摄手法。
一个专门记录零碎idea的备忘录,上边列了一百多条想法。
因为热爱,他有着超出常人的毅力和耐力。
因为热爱,他吃了很多苦,但是并不介意。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找到自我完善的密码
看到这儿,有的父母肯定就忍不住问了:
为啥我家孩子就找不到这种热情呢?
为啥我的孩子就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为什么我家孩子做每件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呢?
做一件事情,非常有热情是什么样的?
那就是安静地坐着,也会产生想要做某件事的想法。
18岁的何同学曾经在QQ空间里发过一条说说:
说真的,我想当个艺术家。可是,好像已经没得选了。
这种热爱,在他的课余生活中被充分挥发出来。
他曾经剪辑了一个高中文艺晚会视频,在同学间有了3000多次转发播放。
小小爆红的惊喜,让他第一次找到了成就感。
这是他发现自己创作冲动的开始。
于是,他开始偷偷学剪辑,看各种数码测评,尝试拍VLOG。
做出有视觉小创意的视频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足够热爱,单调、劳累、孤独都不足为道。
除此之外,父母给予的空间,也让他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
毕业第一年,周围的同学忙着准备保研、考公、竞赛,他疑惑,自问:
自己的粉丝并不多,现在的状态究竟是对的吗?
而在这些重要的时刻,父母却从未给予负面的否定。
何同学曾经在微博分享过:
妈妈看了他的视频545次。
在每个视频结尾,粉丝都会看到一个非常浪漫的感谢仪式:
“感谢支持我做视频的爸妈。”
为了拍一张与600万粉丝的合影,何同学几乎把房间全“拆”了。
后来他又“拆”了一次家,把房间改造成了未来世界既视感……
对于孩子的折腾,父母没有任何负面评价。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说:
生命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而这个机制不是靠妈妈和老师来教,这个机制是儿童自己完成的。
它就是一个宇宙的密码。
这个密码要让儿童自己完善。
这个密码完善的方式是什么?
那便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足够的规则。
有了这些,孩子便自然会按这个模式来完善,寻找到自己的天命。
当孩子在主流的赛道上跟同学已经没有同等的“竞争力”时,何同学的父母没有插手。
他们知道:
孩子终究得靠自己探索,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份信任无比珍贵。
因为父母的支持和信任,何同学身上年轻而新鲜、无限而广阔的创造力开始发展出来。
“性价比”最高的路
就是让孩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大家还记得《哪吒》的导演杨宇吗?
他小就很喜欢画画,但因为家境一般,他选择考进好就业的药学院,离自己的动漫理想,越走越远。
而当他接触到Maya软件后,绘画热情又被重新点燃。
工作一年的他,突然辞职,要在家闭关,出个人作品。
母亲已经退休,每月拿着微薄的退休工资帮他抵挡住了闲言碎语,给了他宽裕的创作空间。
让动画界惊叹的电影《哪吒》便是因为他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而创造出来的作品。
为人父母,我们都忍不住想为孩子做一个无比完美的生涯规划。
又或者是,因为焦虑和生存,倾向于让孩子做更实用的选择。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孩子的成长却出现让人无奈的情况:
孩子本承诺上完两节钢琴课,但一开始上课就东摸西摸,无法专注注意力。
本来在小学成绩还不错,但是到了高中就有些叛逆,越来越不想学习。
考上了好大学,本来应该开心,可孩子却整日打游戏,说觉得很迷茫。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大多数家长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方式,是先给孩子安排众多的作业和活动。
父母一直不断在安排,便积压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
大脑便处于“饥渴”状态,难以得到机会进入一个“心流”状态。
什么是心流?
那便是主动而专注地投入在一个事情上的状态。
心理学家米哈里在《发现心流》中写到:
“唯有心流带来的快乐,是自己塑造所得,对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才有助益。”
心流、专注力以及创造力,这三者间有必然的联系。
想要让孩子具有创造性,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孩子去做什么大事才能获得。
我们可以多陪伴孩子,去发现那些投入的、酣畅淋漓的、快乐的感觉。
当你发现他陶醉在某件事情里,那这种感觉其实就值得好好存放。
因为,这种陶醉,关乎专注力和创造力。
“心流”和创造力
保护孩子的成长的关键
我曾经在一个双休日的下午,陪伴3岁的小侄女做了一个大拼图。
当我们按上最后一块图的时候,她兴奋得跳了起来。
此后,她爱上了拼图,爱上了一点点搭建和拼凑的感觉。
其实,当孩子沉浸到某个事物里面时,他们感受到幸福感值得我们好好培养:
首先,我们可以创造“留白”空间,陪伴孩子探索。
被父母管控和主导的学习,终究会达到极限。
唯独内心的热爱,养成“自我主导式”的模式,才是孩子发展的王道。
所以,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底线,完成必须做的任务,之后给他空间。
让孩子去探索和选择,创造力便由这种沉浸感开始延伸。
让孩子去多多体验这种感觉,她便能找到最滋养自己的东西。
其次,我们可以让孩子积累“做成一件事”的感觉。
想要孩子建立做成某件事情的能力,需要从克服小事情做起。
因为,太高的目标只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适当给予难度去让孩子体验,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体验力量。
这样的过程,是让孩子积累完成某个事情的成就感。
当这种“我能做成一件事”的感觉越来越多的时候,孩子就越能确信自己的能力。
这会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孩子自然而然会跟着这个成就去继续往上搭建成长的大厦。
尽可能把学习活动游戏化
肯定会有家长觉得,学习本来就是枯燥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心流。
其实,面对学习任务,想要孩子在学习中进入心流状态,家长也可以试着把学习活动游戏化。
学习任务避免不了,单学着怎么调动热情,更搞笑地探索才是更父母要学习的事情。
热爱,可以拯救一个孩子
儿童教育家阿诺德说:
无可否认,创造力的运用、自由的创造活动,是人的真正的功能;
人在创造中找到他的真正幸福,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大人都关注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但创造力一定不是用固化的方式去培养,而是需要大人允许和引导孩子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学会关注孩子的兴趣与内在需要
学会培养习惯以保护创造性能量。
给孩子足够充裕的留白空间。
当孩子在一个领域中经常体验心流状态,那么到了其他领域,也会想要摸索和寻找这样的状态。
于是,创造力和专注力会自然而然到来。
而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卓越的关键。
被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无论怎样,都不会太差。
要知道,热爱是可以拯救一个孩子的。
专注和心流,不仅能为儿童带来知识和爱。
还可以能让孩子的人格越来越完善,体验到更多自信而积极的情绪。
所以,我们一起加油做自由而开阔的父母吧!
—— End ——
作者:陈六月,自由撰稿人。沿着路走便成为路。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